这么多年有三个深刻的感受:
1.产品的需求总是越做越多
2.同样的需求不同的人理解千差万别
3.同样的需求也可以做得与众不同
总结上面三个感受其实就是一句话:千万别把功能做的不痛不痒。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些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当我们想要一个功能可以满足我们某项需求时,最后实现出来的功能很可能让我们并不为之所动。一些功能可能被实现的平平庸庸,一些功能可以实现的巧妙独特。
比如说同样是增加一个短视频社交,微信里面就巧妙的利用了“我的”,把短视频融入到一个非常不适合视频社交的应用里面,给用户带来一些不太一样的喜悦感。但是如果换成另外的产品经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呢?我们如果看看最近身边出现的很多应用增加了的短视频功能模块,我就不一一点名了,是不是都特别似曾相识的像莫音?
我喜欢微信这样的产品理念,不把一个哪怕很小的功能做的不痛不痒,平平庸庸。
但如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如何准备呢?我想这里面有几件事要准备的。
首先是把时间多花一些在功能的痛痒上面。有很多人拿到需求不假思索先入为主就想到了,理解的非常浅显,就把功能定义做完了,认为我有个某项功能,这种方式显然无法达到我所期望的效果。如果我们不把需求的根源找到,不把功能定义做到不打动用户不罢休的境界,我们是不可能触发用户的痛痒点的。
其次是先站在目标用户一边思考。我们很多人说用户,其实就是说自己,真正的目标用户是谁?你甚至没有去描绘过你的用户画像,从未去体会过用户的生活环境和交流他们的真实内心,你又能如何真正懂得真实用户的切身诉求?那又怎么能代表用户喜欢?
最后是去伪存真。想了很多、设计了很多,但终究离不开一个问题,这么多需求我如何选择?我怎样深入下去?太多太多的需求了,但大多数对我们是无益的,只会搅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场景想象力,混淆视听,以偏概全。真正的实施阶段要去伪存真,找到真正用户的痛点或痒点,为他们而设计,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或名词。就比如做社交功能,有人做出了微信,有人做出来小红书,还有人做出了莫宝,哪个产品功能打动人心了呢?
如果我们什么都想做,就等于什么也没做,如果我们做了却很普通,也等于什么也没做,真正要做的,就是把一个普通的功能,也能做到戳中痛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