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感悟】
一、左丘明史官生涯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晚年,因患眼疾,辞官还乡,不久即双目失明。这对于生来即与史籍为伴的左丘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曾一度绝望,拒论史实。但很快理智即战胜了忧伤,强烈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将其所集整理出来献给后人。于是,他把几十年来所听到见到的西周及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卷,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丘明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丘明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深得鲁侯器重。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美餐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左丘明用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二、孔子与左丘明“同耻”
晋夏侯湛赋诗赞左丘明曰:“世乱谗胜,君子道忧。丘明达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难,旁行不流。庶几斯文,希志训猷。”
孔子著《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孔子是为了扶正天下正气,所以著《春秋》。因此后人评价《春秋》一出来,那些乱臣贼子、那些虚诈的人,他们都很害怕。为什么?他们的心地,早给孔子揭发得一点都没得隐藏。
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是史官,当时左丘明为孔子著的《春秋》写传,所以称为《左传》。这个传就是批注《春秋》的,他知道《春秋》里头讲的义理。
左丘明说:"人弃常,则妖兴."“常”,古今不变,这叫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常道。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常。丢道常道,而追求奢侈,妖贼妖邪之风便会兴起。
“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不由衷的话语,令色是用他的容貌表现出来那种谄容,足恭是想要进,又装作不好意思进。此三者皆虚情假意,心里想一套,外面表现的一套。这表明什么?心里头有虚,有所求利。虚的人,这就不诚、不真、不直。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做法,认为“巧言令色”危害有二:
其一,孔子认为人的不善在于谄媚奸险。谄媚的人总是怀有个人的目的而阿谀奉承,说话如蜜,让人听起来舒服,人们容易被这样的“笑面虎”所迷惑;奸险的人心怀叵测,笑里藏刀,人们容易被他们欺骗,因此我们应该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左丘明身为史官,学广而闻多,为人正直,看人、看事入木三分,以秉笔直书善恶而著名。孔子以左丘明为伍,表明的正是他鲜明的是非、好恶之态度。
其二,对自己而言,巧言善辩者容易把精力放在掩盖自己过失的口舌之辩上,而忽视修身,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人生在世,保持一颗真诚心,自己不做笑面虎,也会识别笑面虎,不但给自己创造了殷实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活得心安。这样的人,有着健康的人格和慧眼识人的智慧,活得“心”不累。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共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