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从10班的班级群里退出了。已经过去几天,现在还是心绪难平。
事情的起因还是与周末的家庭作业有关。周一早读,检查读书笔记时,10班有44人,然而完成作业的仅31人。心里有些窝火,于是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信息“10班应收作业44本,实收31本。为了保护孩子及家长的自尊心,在此我就不公布未完成名单。但,现在我已没有更好的办法督促。恳请各位家长有好的建议与我一起分享,拜托了”消息发出去后,群里一片寂静。随后,因为要上课开会,也就没在关注群里反应。
中午放学时,想着已经几个小时了,想在群里看到家长的反应。其实这么久了,我认为谁家孩子什么情况,虽然我没有公布名单,家长心里应该有底。但遗憾的是,群里依然干干净净。
下午上班后,正在批改作业。群里QQ信息开始不断鸣叫,打开一看,不由心寒到底。原来是班主任刚刚发了一个“住校生生活补助申请表”,让有需要的家长自行下载打印。结果,消息就发出去不到五分钟,群里就炸开锅了。一个接一个的家长,在群里诉说着自己有多困难,有多需要这笔每月125元的生活补助金。大家热烈的反应,让群里一下子集聚了几十条信息。对比如此鲜明,怎能让人不感觉拔凉?
平复一下心情,仔细回忆了自己长久以来对教育的坚持。既然没有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那,我就自己一个人尽力在教育的路上踽踽前行吧!我果断从群里退了出来。
其实,像我这样的孤独教育工作者不在少数。一直以来,所有的专家都在号召,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教育才会有成效。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一直致力于这三方面的研究。可是,到今天,不得不说,教育合力的形成实在过于艰难。教育工作者依然有很多都是教育之路上的孤独者。乡村教育,尤为明显。
我所在的学校,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全校于1983年成立,占地面积约229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1600余名,教职工140余名。应该说,已经是这个山区县最好的学校。可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秦岭太过高大,挡住了人对未来的向往。这里的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理念,真正在意的人并不多。
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住校。然后,再想办法让孩子中午上灶。可是,为孩子成绩想尽办法的人却寥寥无几。一学期,几乎没有哪个家长会主动询问孩子的学习。与老师联系,大多也都是因为请假或者给孩子捎了东西。
经常从网上看到,哪个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或者要求家长去学校做什么义工。引得网友,大谈特谈教师的职业道德。但怕是没人知道,这些,对于乡村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从来就不会发生的事。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每天在学校忙碌十几个小时。忍受辛苦,忍受清贫,最终,也还只能是广种薄收。
乡村教育,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乡村教师,注定是一群孤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