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公式是一个情节设置的经典方法,在故事创作和影视创作中经常运用故事公式:
欲望—阻碍—行动—危机—意外—结局
故事类型:“人—事”型、“人—人”型
两种故事的背后都是主人公与坏的情况不断抗争的过程,并最终达到某种结果。
“人—事”型故事行动路线:
执念—行动—困难—再行动—结果
“人—人”型故事行动路线:
人物形象—相识—对立/破裂—和好/相杀
《我不是药神》大家都很熟悉了。实力派演员加上几颗强劲的催泪弹,又是民生话题,正能量,普通人的英雄主义,绝对是一个好故事。
我这个没有学过文学创作理论的半吊子,哈哈,尝试用“人—人”型故事行动路线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两组人物关系在推动情节:
①程勇—以吕受益为代表的病友团
②程勇—曹斌
第一组:程勇—以吕受益为代表的病友团
人物形象:
程勇:本质善良,刚开始比较窝囊,有点破罐子破摔,把卖药当成获利的手段。后来则成为整个病友团的希望和依靠对象。
病友团:生活无望,对外人充满戒备。
相识:吕受益找到程勇,希望他从印度走私治疗慢粒白血病的低价药,两人因此相识,并进一步结识病友团成员,组建成五人的卖药团队。
对立/破裂:
因为假药贩子张长林事件,程勇意识到卖药的风险,决定不再卖药。病友团认为程勇把他们推给了无良的假药贩子,对程勇失望。团队破裂。
和好/相杀:
团队成员吕受益因为买不起药、看不到希望而自杀,程勇受到震撼,重新集结病友团,以自己贴钱的方式开始卖药。
这组人物的互动使主角从一个只想改变自身现状的普通人转变为带给别人希望的“英雄人物”。
第二组:程勇—曹斌
人物形象:
程勇:没能力,不会赚钱,被前妻看不起。
曹斌:正义的人民警察,嫉恶如仇。
相识:曹斌是程勇前妻的弟弟。
对立/破裂:
因为程勇有打姐姐的恶劣行为,看不起这个卖印度神油的前姐夫。
和好/相杀:
曹斌在追查假药的案件中,因为病人的话而对查假药这件事是否正确产生怀疑,后又因黄毛的死,猜到程勇是卖假药的人,敬佩他。
这组人物的互动,一方面从侧面烘托程勇的改变,一方面则作为公职人员代表了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态度。
相关阅读: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人—事”型、“人—人”型互相渗透、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比如看泰坦尼克号,有人记住了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有人记住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