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
习惯不是一日可以养成的,包括观察的习惯和语言的习惯。
但这养成不是靠努力和反思,而是靠用心地观察和意识的强化,放松并带着灵感。
如何观察?
对方的表情和动作,体现了什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里流露的是什么样的光?
在同病人交流的时候,他们的话题集中在什么上面?是因为哪些需求?
在看到他们的眼睛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什么?不要分析对方的话,感受对方的眼神和话语。
不把病人当做生病了的人,他们和平常人一样,需要连接,需要保护自己,需要关心,需要便利。可能从疾病的角度讲,他们需要营养,需要提升体重,但是从人来讲,他们胃口不好,他们也不想多吃,身体是最好的医生,那就不需要教育他们要多吃。给他们所需要的!
如何不说出负面的话语?
若心里有而不说,这不是真实的表达。所以最根本的是在看似“负面”的情况中,看到有意义的方向,而且不是敷衍的那种安慰。
在施伯伯和女儿之间,施伯伯叙述了白天在家很孤独,和太太关系疏离,三个女儿都不和自己说话,只有小儿子好一些。所以他很想我能和大女儿商量下,每个子女出一千块,就可以给他请一个菲佣,和他聊天照顾他。其实他想要的是有人关心,有人在意,请工人是否能满足他的需要,说不准。但从他的叙述中,我已经勾画出了一个不愿意和老爸沟通的女儿的形象。因为这个老爸,从五十岁开始就不做事,在家赋闲,老妈在酒楼工作时间长,大概也没有心情和老公说话,这个老爸,还抽烟喝酒,屡教不改,即使做了肠道重建手术,需要“屎袋”都不曾改观。常年和这样的老爸生活在一起,那种心碎、绝望和痛苦,又怎是外人能够完全体会。所以,这个形象,不是“一个不愿意和老爸沟通的女儿”,而是一个精疲力尽到绝望的女儿,能带老爸频繁地进出医院复诊,有时还要请假,已经在努力地尽了自己的责任,她已经再无能力付出多余的爱给老爸。不是是儿女就应该孝敬父母,也非是父母就要奉献子女,责任是一回事,真心的付出是一切的前提。
以上这些,都是对于已知信息的猜测,这样想来,就不会对女儿有怪责之情。但对于状况的改善也毫无帮助。我需要怎么做呢?
没有太多的机会倾听女儿,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对她的理解。
嗯,家里有几间房?会不会好挤逼?在家里的生活会不会好辛苦?对着无助生病的老爸。他没有办法,经历病痛,却又烟酒不改,你也很心痛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说过了、劝过了、气过了。你们已经尽嗮力了,只希望爸爸能顺顺利利自己尽量开心一点。
以及用冥想送上深深的祝福,怀着喜悦为他们创造出最美的图景。
愿失落的儿女,也能感受到温暖的光线,老爸还能每天见到整整齐齐的家人,大家一起,愿你们打开心扉,诉说对彼此的疼惜和希望,光明的连接始终在那里,围绕着你们,无论何种境况,光之父母都给你们最好的祝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祂的一部分,都有我的一部分,我和你们同在。
在晚餐的餐桌上,女儿低着头,给老爸夹了一块最美味的鱼腩,老爸吃在嘴里,心里好甜,偷偷揉碎了捏在手里的烟。小儿子回来了,大声招呼老妈老爸和家姐,说今天发了花红买了叉烧回来给大家加菜。问老爸今天有没有出去行,有没有见到老友记聊天。“有,有,仲捉棋添!”老爸开心地回答。然后,儿子神秘从包里拿出了给老爸的礼物,一部崭新的老人手机,最大码的字,最大的铃声,还可以上社交软件,儿子不等落座已经开始兴奋地给老爸介绍如何使用。说着说着,老爸红了眼眶,说这下可以收到你们的消息了。虽然女儿们都不习惯口头表达关心,但从此每天中午的时候,都会给老爸发来信息,问吃饭了没?落街了没?要记得慢慢走。老爸学会了按住发语音,告诉他们自己很好啊,出去买好了晚饭的鎹菜,等着女儿们回来一起煮食。施伯伯的太太,更是带回了一株茁壮的薄荷,她不在家的时候,就由施伯伯精心地照料,虽然两公婆还是没有太多机会直接交流,但是通过翠绿的薄荷,他们能感受到彼此的挂念。也许生活磨尽了浪漫,但是共同养育了四个儿女的现在,长久的冰块正在慢慢消融,重新拾回光之父母那宽广的爱和温暖。施伯伯的灵魂,不再孤寂地飘荡,在这世间,还有阳光,还有微风,还有绿树,还有鲜花的香气。愿这迷人世界的香气围绕着你,施伯伯,还有你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