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天我们开始进一步学习讲解几首登高怀古的诗词。关于登高的诗词,流芳千古的作品实在太多。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不断在追求探索生命的意义,寄情于山水之间,去寻找一个俯视生活的视点。所以登临远眺的诗篇中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和生命意识。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便是其中极富盛名的优秀作品。
崔颢登临的是武昌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起源,有各种不同记载。据说黄鹤楼在黄鹤山上,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山,因此山名黄鹤。后人在山上建造了一座楼,即名黄鹤楼。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先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在登上黄鹤楼游览看见崔颢的这首诗,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已成为历代推崇的珍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有版本是“昔人已乘白云去”)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黄鹤已一去不返,所能见到的只是悠悠白云。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李白虽然十分赞叹崔颢的这首诗,但是他本人是不服的,一心想写出一首登高诗与崔颢一比高下,最初写了一首《鹦鹉洲》,但写的不好,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后来到南京登上了凤凰台,又写了一首诗,才够的上和崔颢竞赛的资格,这首诗就是下一篇我们要讲的《登金陵凤凰台》。古人总会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历代文学批评家引起了很多的争论,谁更胜一筹,我们欣赏完《登金陵凤凰台》再做评判。
小知识:
1、 崔颢(hào):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也有记载是开元十三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卒。
2、 黄鹤楼:原是在武昌长江边的名胜古迹。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建长江大桥拆卸下来。拆卸下来的材料被编号保存,易地用原材料重建。因此,现在的黄鹤楼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3、 开元与天宝:这两个年号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共计29年;天宝(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共计15年。李隆基为什么要换年号?据说有三种原因:一是唐玄宗认为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二是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为了避晦气,改元天宝;三是地方官吏给玄宗上了一个祥瑞,是促成改元天宝的直接原因。但是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