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说到张之洞由于接连在尸谏案和崇厚案中的杰出表现,慈禧打算当面见一下张之洞,以确定张之洞是否是如同曾国藩一样的社稷之才。虽然在此次见面之前,慈禧从未见过张之洞,但他为官之初,便得到过慈禧的格外圣眷。
张之洞天资聪颖,十三岁便一举考取秀才,十六岁中解元。只用了十六年的光阴,便顺利地迈过很多人一辈子还走不完的科场苦旅!不料此后的十年,先后因太平军北伐、父亲病故、堂兄张之万任同考官需回避等原因未能参加科考。待到同治元年,据中举已是第九个年头,他怀着必胜的信心,极用心地做好八股文、试帖诗。却不料主考官不赏识,张之洞落第了。张之万正任河南巡抚,便邀请堂弟来开封居住,一来好温习经史,二来也可帮衙门拟点文稿,借以历练。张之洞代堂兄起草的奏折都很得体,受到慈禧嘉许。张之万一直因自己两度做同考官,使得张之洞失去两次会试机会而不安,便向慈禧说明奏折乃张之洞所拟。就这样,身居深宫的慈禧第一次知道世上有个见识和文笔都不错的张之洞。
第二年张之洞再次会试,少年得志的张之洞发舒胸臆,不袭故常,作为一篇场中之文,已大大出了“四平八稳”的常格。大多数阅卷官不喜欢这道策论,主张列为三甲之末。然而主考官、大学士宝鋆却很欣赏。他力排众议,将张之洞列为二甲之首,即第四名。按惯例,主考官将前十名进呈皇帝,由皇帝亲自圈定名次。通常皇帝都不作改动。但刚刚垂帘听政的二十八岁的慈禧太后,却不是一般的执政者,她很想有一番作为,并有自己的一套主张。她仔细阅读了张之洞的策论,并不觉得有什么出格之处,至于直指时弊,则更难能可贵。慈禧记起几个月前他代河南巡抚所拟的奏疏,隐隐觉得张之洞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便将张之洞的名字由第四名勾到第三名。不要轻看了这一个名次之差的改动,它的意义非比寻常。
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三名,俗称状元、榜眼、探花,又称该科鼎甲,琼林宴上,单独坐席位,用的是银碗玉箸。其他的进士则八人一桌,用的是瓷碗竹箸。出午门游金街后,众进士要送他们三人先回寓所,才各自回到下榻处。不仅风光不同,更重要的是实惠相差甚大。一甲三名可免试进入翰林院,授修撰或编修之职,而二甲、三甲则要通过朝考后择优录取,三年后再授修撰或编修之职,在年资上低了三年。
张之洞受慈禧如此重的恩眷,真有肝脑涂地无以为报之感。正因为有这层渊源,张之洞在见慈禧时表现出真挚的感激之情,使慈禧颇为感动。可惜张之洞身长不及中人,且两肩单薄,两腿极短,上下甚不协调。脸型也是一副瘦削的长长的马脸,长着一个扁平的大鼻子,一张阔大的嘴巴。唯独两只眼睛格外的精光四射,使人想起“双目如电”的话。出于对清流党本能的不喜欢,再加上那张长脸和短小身材,慈禧决定对张之洞还是再看一看,暂缓破格,循例晋级。此次召见后,张之洞由从五品升为正五品,官职则升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这次召见无论是在张之洞这个当事人人看来,还是一般人的看法都认为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能把握住就可以平步青云,一展宏图。但此时的张之洞还没有掌握做官的诀窍,就算张之洞长得雄壮挺拔博得慈禧的好感,也很难获得一展抱负的机会。这个做官的诀窍就是有一个有力的牢固的靠山。张之洞正是没有靠山,才陷入以探花之出身,入仕近二十年,无论是政绩还是著述,都要超过一般人,却升迁缓慢的境况。
这次召见与曾国藩被道光皇帝召见相比,能明显看出来,有靠山和没有靠山的显著区别。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经常在道光皇帝面前提起曾国藩,说曾国藩能力很强,“遇事留心”因此,道光对皇帝颇有印象。于是,道光就下旨命曾国藩在养心殿等候,曾国藩立即赶往,谁知在养心殿等了半天,却一直没有等来道光皇帝。曾国藩回去后将这件事说与恩师穆彰阿知晓,穆彰阿立马拿出400百银子给养心殿的看守太监,然后叫他帮忙把养心殿里面有关于乾隆皇帝六巡江南的图画文字抄录下来。曾国藩不解,穆彰阿说,道光皇帝也希望和乾隆皇帝一样巡查江南,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今天叫你去养心殿等候,估计是让你看这些内容,明日必然问你。曾国藩方才恍然大悟,彻夜把太监所抄录的文字熟记于心。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见曾国藩,果然问起昨天养心殿里面乾隆六下江南的事情,好在曾国藩早已熟读,因此熟练应对,道光十分满意。此后,道光皇帝对曾国藩青睐有加,将其加官进爵,曾国藩也步步高升,成为了国之栋梁。
而慈禧召见张之洞,本来召见的东暖阁里有一块地砖下是空的,头碰到这块地砖上,只需轻轻地用力,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磕头时给人以很忠诚的感觉。但这须买通东暖阁里的太监,他们到时候才会将棉垫放在这块地砖旁边。张之洞不知这个奥妙,没有事先拿出银子,太监也不把这个好处送他。张之洞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却只发出“卜卜”的声音,并不响。何况,张之洞在朝廷中得罪的人也不少。在尸谏案中得罪了军机处领班大臣恭王奕䜣,在崇厚案中得罪了直隶总督李鸿章,本身还有清流党的身份,这些都注定了张之洞不可能通过一次召见而一步登天。
靠山不光是升迁提拔捷径,而且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张之洞目前缺的就是一个靠山。他很幸运,很快又一个案子送到他面前,给他提供了一个补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