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在读高中,也大约是十八岁的年纪。
十八岁是个很容易真情实感的年纪,不像现在,很多情绪已经死掉,我如今写作,也只是想在所有情绪死掉之前记录下它们。
因为感情丰沛,这本书看得我很难受,少年掉进社会的漩涡里,遇到的人和事不断突破他对人性朴素的幻想。于是认识到人类就是这样,逐利、自私的生物。
与你同为受害者的人,转眼就会加入加害者的阵营,有人欺负他,他就欺负你,把你踩在脚底下,比所谓的复仇更让他愉快。来自底层的相互倾轧,看得人阵阵心寒。
十多年过去,期间我又读了两次,一次是出于对余华的兴趣,把他早期的作品都大概翻了遍,第二次是现在,读了他的《余华写作课》后,带着他的解读,重读这本书。
当年那种愤怒和心寒已经淡了,对于工作的人来说,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十八岁孩子的新闻,只是中年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