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谈道的似乎有两家,一个是老子之道,一个是周易之道。
这二者颇有不同。
老子之道隐微,讲究“天下之道莫柔于水”;而周易之道明锐,最明显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实全面来讲是刚柔相济)
就我个人来说,更喜欢周易之道多一些,它比老子之道多了刚强进取之心。
想起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我认为那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最辉煌的时期,后续朝代的文化兴旺无一不根植于此时。
在汉代以前,中国人多的是舍生取义,尚武进取。两汉时期的艺术作品之所以雄强豪迈,气势昂扬,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不无关系。想一想“好汉”一词由何而来,即可知晓。
可惜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坑了后代子民。
本来儒家之说也是中华文化经典,可是由于它单一的发展,对外来学说的排斥,最终结果走向了懦弱——至少我的感觉如此。宽袍大袖,坐而论道,就是我心目中儒的形象。(铁铸傲骨,有忧无惧,也是儒家形象,可是这方面太少了。)
如果现在让我教小学生读典籍,四书五经之中除了周易,我决不让他们读其它几本。
我倒想让他们读一读《孙子兵法》。
人类有三达德:智、仁、勇。
儒家只占了一个仁字(虽然儒家典籍中也有对智勇的论说,可是太过单调,缺少智慧的灵光),而兵家则讲求“智、信、仁、勇、严”和“道、天、地、将、法”,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