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美的圆,只有碰到另一个人,他正好是你缺失的那个部分,两个人合在一起,才能拼成一个完整的圆。而这种圆满的过程,就是爱情。
完美的爱情,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却不是所有的人都够运气能得到。求之不得的类型有很多,我们想说的不能算爱情,只能称之为迷恋。比如,安生之于七月,百合之于真由子。
看完电影《七月与安生》,觉得不太过瘾,然后找了安妮宝贝原著的小说来看。果然,还是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比较深入、比较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电影过于讲究戏剧性、强调满足大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该表达的情感未能或者说不敢表达得非常清楚。如果真按照小说的感情主线来拍,或许无法通过审查,也无缘与大众见面。
所以,就表达的深刻和细腻程度而言,日剧《贤者之爱》比《七月与安生》更胜一筹。
这两个故事的基本主线如出一辙:幼年时间成为彼此最好的玩伴,成年后因为同一个男子而纠结神伤,甚至互相伤害,等到彼此都伤痕累累,回头细思量,在其中一人的心里,其实何曾有过第三者的存在,满心所望,不过是成为另一个人的影子,或者干脆就成为另一个人而生活。这个人,是安生,也是百合。
从故事设定里,我们不难看到,安生与百合其实有着相近的童年:同样是在家境富裕的背景下长大,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家庭破碎,缺乏长辈的关心。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她们,比别人更加脆弱而敏感,内心自卑而外表冷漠。与安生稍有不同的是,百合还觉得自己的家庭是暴发户,缺乏教养,这让她对成长于书香门第而举止文雅、充满文艺气质的真由子更加崇拜和羡慕。
七月、真由子的出现,是安生、百合贫瘠得近乎黑暗的童年照射进来的第一缕阳光,也是后者试图从自己的悲惨人生逃脱时想要拼命抓住的那根稻草。无论性别,无关对错,七月与安生,真由子和百合,就这样被命运之手推到一起,从此开始他们纠缠扭曲的一生。
据说,人本身都有自己的气场,在一起呆久了,人会慢慢互相适应、互相融合,所以,相识甚久的朋友,被同样的人或事物吸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不过,这个过程,对于七月和安生来说,是被动而不由自主的;而,对于一心向往真由子人生的百合来说,则是主动且蓄谋已久的。
七月喜欢家明,安生也喜欢。为了不伤害七月,安生选择逃离,兜兜转转却还是与家明有了纠葛,并怀了他的孩子。最终,安生因难产而死,她和家明的孩子被七月收养,取名为小安。七月、小安、家明组成新的家庭,小安是安生生命的延续,她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和她最爱的两人生活在一起。这是所有人基于人性中的“善意",选择的一个相对合理的结果。
百合则不同,她打从一开始就觊觎真由子的一切,甚至她的人生。所以,她一直向真由子索取,真由子的布娃娃,真由子敬爱的爸爸,真由子的初恋男友……都被一一打上”百合“所有的标签。然而这样,她就真的快乐了吗?并不。内心深处,百合始终是那个自卑的孩子,真由子生活的世界,才是她极度渴望的终极乐园。所以,她希望买下真由子住的那座老旧的屋子,只有拥有了真由子的一切,她觉得她才会快乐。
比起七月和安生,真由子和百合的关系更为阴暗和扭曲。后者互相伤害,却在彼此多年的纠缠伤害中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住在彼此的隔壁,真由子天天看着百合和自己的前男友成婚后貌似幸福的生活,却在暗地里将他们婚后生育的孩子按照自己的品味抚养长大,并使他成为自己的裙下之臣。
故事的最后,得知真相的百合精神崩溃了,但她的崩溃与其说是因为自己的孩子竟然成为了复仇工具,不如说是因为了解真由子对她的恨后产生的失落感。正因为害怕失去,她哄骗真由子开车去郊外,一路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她拉着真由子,一同将车撞向路边的大树……
看到这里,你还能相信《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文艺片吗?其实,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的英文译名已经说明了一切,对,就是soul mate。《贤者之爱》所讲述的就真是“贤者”的选择吗,不,它所描述的人性复杂远甚于谷崎润一郎的小说《痴人之爱》。
无关性别,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精神个体,人生路上,我们都只能孤独前行。
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们向往、跟随甚至疯狂地追寻着另一个人。这种情感,不能称之为“爱情”,只能称之为“迷恋”。迷恋的最高级别,就是完全地抛弃自己,只想成为另一个你,或者,就想成为存在的这个你。
可是,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个河流;同样的,世间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精神个体。
事实证明,这种情感,大多都是悲剧。
希望我们足够幸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圆满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