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张爱玲没好感
纵然她文笔极佳,天赋异禀,影响很多人、很多后世作家的风格,
但同三毛一样,我始终是爱不起来的。
她消极过头,很少看过她特别快乐的时候,
敏感得神经质,又傲又作——
“新年早晨醒晚了,鞭炮已经放过了,就觉得一切繁华热闹已经过去,我没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
但女作家有女作家的好,细节丰富到泛滥,到喧宾夺主。
辞藻华丽,一堆服饰,一堆容貌长相,色彩艳丽,富丽堂皇
(从这一点上,我相信张爱玲被红楼梦影响巨大。)
那些生活里的物什细节,恐怕只有女性读者或考究癖患者更为喜爱。
小时候逃避写作业看她的书,自然不懂什么爱恨缱绻,
来回只记得她说继母给她的旧薄袄,像暗红色的碎生牛肉;
说弟弟闪闪发光得到全家人的宠爱,她是嫉妒的;
在加上她在小说里营造的气氛,在那时的我看来,
她大概就是高塔里的巫婆了,阴郁的熬着巫婆汤。
我倒也不是什么积极向上的人,但缺乏耐性如我,是在很不喜欢这种不爽快的阴郁,
以及敏感得要命,一点小事就让她颇受打击一蹶不振的个性。
看完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她的文风或者说个性的形成缘由。
有着美丽庞大的头衔,但仍然抵挡不住颓势的空壳大家族;
学费都交不出,钢笔也买不起,仍然会全家乘车去电影院看电影;
父亲是个逼走母亲的软饭恶棍,软禁起张爱玲,生病也不找医生;
长大后,张爱玲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学校里阴暗古怪的天才少女,
成年后掏心掏肺爱上几个人,那些人走的走,病的病,
把她当做生命中战利品般的几分之一。
这样的生活经历,恐怕真的快乐不起来。
我同情她,但仍然不喜欢。
因为她是在太天才,文风修辞又冷冰冰的别树一帜,
太多人把她的比喻拿来用,把她的句子拿来摹写扩充,
加入自己的文章,搅和一下沾沾自喜。
根本就是跳梁小丑。
张爱玲笔下的一切来源于她经历或看到过的经历,
和平年代吃穿不愁,最大的不爽就是购物车里商品下架,受着九年义务教育长大的一代人,
堆砌辞藻,胡乱比喻,就真的以为自己是李清照张爱玲转世。
真是生搬硬套,胡来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