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情感体验,爱恨交织中掺杂着太多的世故人情。它们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无不嗟叹着宿命的无奈,流露出沉重的怅然。
今天在B站上看到一个视频,题目起的触目惊心--父母在以爱之名摧毁青年人。但视频内容句句在理,字字扎心,仅仅十分钟的视频却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这个视频的主题是关于因为不婚、晚婚、催生二胎而被父母用亲情的名义折磨的无处可逃的青年人们内心的苦闷与委屈。从这个视频里,我更加笃定了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信念的坚定。
都说人生匆匆数十年,要珍惜。我总觉得这样的话语笼统的散发着鸡汤味。当读到时,除了轻微的刺激一下眼皮外,再无他用。实际上,真正属于自己的日子应该从独立生活的那一刻开始,一个生活都没有着落完全依靠父母的人如果大谈自由论,我是对此极度怀疑的。当一个人真正能独立生活时,大多都已20多岁了,三四年的光景就会步入晚年,所以真正属于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仅仅是这三四十年罢了。短暂的让人猝不及防!试想,这区区三四十年中,却被成家后的房子、彩礼,孩子甚至二胎以及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无限纠缠,心力交瘁中步入暮年的话,你还是你吗?苍老的面庞上是否会反复的追问“我这一辈子究竟为谁活着呢?”如果真是这样度过三十年,对于一个多少有点思想的人,留下的除了悔恨将再无其他。
谁不想让这所谓的短暂一生过的绚烂多彩呢,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对得起自己吧?父母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到时你会后悔的,你老了怎么办....,他们在计划经济下的经验与阅历一次次的屏蔽了诡谲时代的巨变,用所谓的爱绑架了一个又一个的青年人。尽管身处离家万里的外地,却仍旧被束缚的无法动弹。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孩子们或敷衍,或回避的态度中变成了追命符,贴在了脑海中,永远无法摘下。当看到来自父母的电话时,都会情不自禁的颤动一下,脑补各种画面。。。。。。自由,这个从小就在期盼的愿望似乎永远看不到出头之日。
马斯洛在他的理论中,把实现个人的自我需要作为人的最高需求。如果在一生中不能成为导演,只能作为一个跟着别人设计好的剧本走,个人的自我实现必然成为奢望。我现在担心的是,当这种因自由被束缚到彻底绝望时,那些来自远方的爱是否遵循着哲学原理转化为刻骨铭心的恨呢?
三毛在《滚滚红尘》中写到,每当我看见这茫茫人海中的芸芸众生,无可奈何地在轮回中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七情六欲,悲欢离合…… 总受到无比的震动以及对于众生的哀怜。所以,她勇敢的选择了撒哈拉。当她的爱情失去后,又决绝的自由的选择了天国。生命虽然极其短暂,但她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罗曼罗兰说,只有自由才能给易逝的生命这朵鲜花赋上光艳和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