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一天的功课及工作,一定要挤出时间完成今天的随笔。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也好奇,为什么看待问题,自己会这样的去想;解决问题,自己会这样的去做。比如我喜好与学生交流,喜好与家长分享知识,喜好与人讨论形而上的思考,喜好研究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思来想去,答案或许而与自己所读过书有关。
不知道是做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还是读了什么样的书就做了什么样的人呢?不过我本人更倾向于后者。
读心理学,会对人类的心理着迷,那为何不用心理学去赚大把的钞票,不用心理学去招摇撞骗呢?读心理学,掌握了人所思所想所行的内在规律。落在好人手里,可以普度众生;落在坏人手里,可以操纵他人。
显然,心理学不能是一个人的根基学问。
读修心养性之书,其中《呻吟语》《菜根谭》熟读多遍,印象深刻。如古人云,正心正念正言正行。则是人生大方向的根基之学。当今之人,读之人甚少。原因不外乎,这些书籍与物质收益毫无关联。感谢自己读了这些书籍,能够清楚自己人生想要什么,于是可以轻松舍得什么,而且保护自己不受诱惑,做正道之事。
读哲学类书籍,其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非常喜欢,对于非专业人士用来以哲学当做兴趣再好不过。读哲学帮助人站在高处俯瞰世界,站在远处看尽世界的美丽。哲学帮助人的思考跳出琐碎,能够从宏大的层面思考生活生命生存。
读宗教类书籍,其中佛教的《坛经》,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对我影响极深。脱离具体物质的束缚,相信精神的力量,尊重人性,相信本真,有着一个超越界的指引来跨越生死。
说来惭愧,纯教育理论书籍所读就是大学一本《教育学》,还是应付考试,背完了上考场,现在早已忘得精光。倒是读了许多教育家的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维果斯基、巴班斯基、蒙台梭利、杜威、陶行知的书都捋了一遍。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真诚,喜欢陶行知的纯粹。当代喜欢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一些论述。
有家长来问我,看什么书可以让自己能够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我非常犯难,自己看书十分混杂,除了小说不看,诗歌、散文、论文;哲学、心理学、宗教都看。也不知道这些书中的哪一本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果对教育感兴趣,不妨看看如下几本书,有些趣味有些收获。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卢梭的《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