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范进中举》,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那些“三元及第”的大咖

之前教授《范进中举》这一讽刺小说的通常做法就是围绕“变”字,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本人及周遭人对其态度的变化,再着重赏析“范进发疯”的片段,之后分析“发疯”的原因,再很潦草地对学生说“你看,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啊!好好的人,这心灵都扭曲成什么样子了!”好,完成任务,结束!

不行!我得搞清楚中举意味着什么,怎么就疯了?中了举人又能怎么样呢?

54岁的范进终于中举

53,应该是范进的幸运数字吧!因为这一年的院试他遇到的恰好是广东学道周进。看到那个衣衫褴褛又冻得瑟瑟缩缩的老童生,有着同样悲苦经历的周学道又怎能不生怜悯之心呢?

于是,在他读了三遍范进的文章后叹道“真乃一字一珠”,让范进以第一名考取“生员”。可是,秀才范进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任何提高,还是被岳丈“一口啐在脸上”臭骂得“摸门不着”。

可是,得到周进鼓舞的范进又岂会放弃,瞒着岳丈和几位同案商议,一起参加乡试。从20岁考到54岁,整整三十四年,一朝得榜,真的考上了!举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有特权,有俸禄,清朝一般有45两银子左右,还有足够的粮食供给——300担左右(约3万斤)!这对于饿得面黄肌瘦的范进来说是何等的泼天的富贵啊!

这下好了,衣食无忧,安心学习,可以继续考进士。还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薄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还是乡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人即便是不做官,他们也会有很高的名望,被人聘请当幕僚,家庭教师,收入水平也是杠杠的。

这不就像你肚子正饿得叮当响,忽得天上掉下来几百个“驴肉火烧”顺带几百万,不偏不倚就砸你怀里,搁你,你不疯?!疯!得疯!

然后,我又开始好奇了,科举制度兴起一千多年,到底有多少天资聪颖的人才能“三元及第”呢?

中国历史上“三元及第”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中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这一成就极为罕见。以下是公认的三元及第者及其生平结局:

1. 唐朝:崔元翰(733—794)

·成就:中国科举史上首位三元及第者(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

·生平:博学多才,但性格刚直,仕途坎坷。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后因得罪权臣被贬。

· 结局:晚年辞官归隐,郁郁而终。其诗文闻名,但政治成就有限。

2. 宋朝:孙何(961—1004)

· 成就: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状元,连中三元。

· 生平:深受宋太宗赏识,任知制诰、右司谏等职。为官清廉,直言进谏。

· 结局:因过度劳累早逝,年仅44岁。其弟孙仅后来亦中状元,传为佳话。

3. 宋朝:王曾(978—1038)

· 成就: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三元及第。

· 生平:官至宰相,辅佐仁宗,铲除权臣丁谓,稳定朝局。以刚正不阿著称。

· 结局:晚年因与吕夷简政见不合被贬,病逝后追赠侍中,谥号“文正”(宋代文臣最高荣誉)。

4. 宋朝:宋庠(996—1066)

· 成就: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状元,连中三元。

· 生平:与弟宋祁并称“二宋”,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宰相)。主张稳健治国。

· 结局:晚年告老还乡,病逝后谥号“元献”,善终且文名卓著。

5. 宋朝:杨寊(1014—1044)

· 成就: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三元及第。

· 生平: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

· 结局:中状元后仅两年病逝,未及施展政治抱负。

6. 宋朝:冯京(1021—1094)

· 成就: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三元及第。

· 生平: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枢密使。反对王安石变法,属保守派。

· 结局:晚年辞官隐居,73岁善终,谥号“文简”。

7. 金朝:孟宗献(生卒年不详)

· 成就: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三元及第,被称为“孟四元”(包括府试)。

· 生平:深受金世宗赏识,任翰林学士。

· 结局:因母丧哀伤过度而卒,结局悲凉。

8. 元朝:王宗哲(生卒年不详)

· 成就: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三元及第。

· 生平:曾任监察御史等职,但元末乱世记载稀少。

· 结局:疑似在元末动荡中下落不明。

9. 明朝:商辂(1414—1486)

· 成就: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三元及第,明代唯一“三元”。

· 生平: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反对宦官王振,辅佐景帝稳定朝局。

· 结局:因弹劾权宦汪直遭排挤,辞官归乡,晚年善终,谥号“文毅”。

10. 清朝:钱棨(1734—1799)

· 成就: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元及第,清代首位“三元”。

· 生平:曾任翰林院修撰,后任云南学政等职。

· 结局:在云南任内积劳成疾,病逝于官署。

11. 清朝:陈继昌(1791—1840)

· 成就: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元及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三元”。

· 生平:历任翰林院修撰、陕西巡抚等职,为官清廉。

· 结局:因病辞官,卒于家中。


总结:三元及第者的共同命运

· 仕途波动:多数人因才华受重用,但官场倾轧导致仕途起伏(如王曾、商辂)。

· 文名留世:多数善诗文,但政治成就高低不一。

· 善终者少:部分人早逝(如杨寊)或郁郁而终(如崔元翰),仅少数得享高寿与尊荣。

· 历史意义:三元及第被视为科举时代的顶峰,但成就更多取决于为官后的政治智慧与时代机遇。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里,据可靠考究,目前仅有11人“三元及第”!这是何等的让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虽然科举被无数次批判,可它确实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员。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

所以,作为千锤百炼的考试形式,科举的运作方式含有某些科学的因素,蕴含着民主、法制的因子,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再度审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