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找了上课睡觉的学生到走廊谈话。
问他怎么大早上第一节课就在那里睡觉。他说没精神。又问第二节怎么又表现很好,积极答问题了,他说因为睡饱了。我无语两秒钟。
后来他说是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他晚睡,比如比赛推迟了三个小时,直到凌晨才开始。我知道他喜欢科比,猜他可能最近在看NBA季后赛,他说不是篮球,是lol。
他说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电竞选手,因为家里反对,他无法在电竞选手的黄金年龄——他说的是17岁——去专职打LOL,他计划先妥协现实考大学,让自己有后路,再去专业打游戏。
班里很多男生打游戏,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男生不打游戏,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当职业选手。
一个学生还曾在作文里写打英雄联盟排位赛时,他如何调解团队内部矛盾并详细的分析和肯定了自己的游戏素质。
在我读书的年代,只是男生热衷游戏,现在的高中,不仅男生,一些女生也沉迷游戏。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玩法。这就是他们00后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我将话题扯回到他的学习上来,肯定他的后路计划,提醒他路径虽已规划好,但是还得他自己一步步走。
他说这是一条铺满了坑的路,他遇到一个坑,过不去,就 退了回来。他说他在找学习方法,但是他太懒,又不去实践他设想的学习方法。初一时,他想考多少分,就一定会考到多少分,可是初二的时候放弃了,然后就变成了这样。习惯改不了了。
在普通班里,大多数学生的问题都是缺乏意志力。因为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难就放弃,因为放弃,困难积累得更多。
偶尔受受刺激,雄心壮志要改变,但是又因为没有意志力,没几天又放弃了。
考试时,题目不会做,会心慌,会内疚,过几天 ,又故态复萌。成绩发下来时,分数很刺眼,讲试卷都不想老师讲,怕面对,当鸵鸟。
在不断的立志又放弃的恶性循环中,对自己的认同感不断降低,最后是完全没有自我认同感。
老师们恨铁不成钢,痛心疾首,或批评,或指责,于他们而言,他人的轻视、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是家常便饭,他们或许都已经麻木了。
你无法叫醒一个不愿醒来的人,你也无法施力于一个内心软弱、意志薄弱、甘愿成为懒惰的奴隶的人。
而我,只会不停的说要预习,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我有没有去强硬地使用外在的力量促使他们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有没有去重建他们的信心,去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刚刚把这个学生打发回座位,班长又来告知一个女生一上课就去了厕所,现在还没回来,已经让另一个女生去厕所看情况了。
我一听吓一跳,赶忙走向厕所方向。刚走过教室走廊就见当事女生和另一女生迎面走来,看起来神情正常。
我问是不是身体不舒服,那女生说不是,于是进了教室。
陪同的女生留下来跟我解释,说她心情不好,去厕所发泄了一下,现在好了些了。我问具体是什么事,陪同的女生的告诉我,这个女生家里湖南的,父母在这边打工,家里有姊妹几个,父母的关系不好,有次吵了架,妈妈还离家出走了,要不是姐姐在家,不然她都要回家照顾年幼的弟妹了。她是外省户口,不能参加广东的高考,本打算这个学期就转回湖南,但是因为一些情况,没转成,于是又留了一个学期。她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
这里制鞋业发达,有许多鞋厂。很多湖南四川的农民工,带了孩子来这边读书,但是因为户口原因,不能在这边参加高考,学校每个学期都会通知一次,让不满足参加广东高考的外地户口学生做好转学的准备,有的高一第二个学期就转回去了,最晚的也得在高二第二个学期前转回去,因为要在户口地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
以前我还帮一个学生办理了转学证明,高二读完第一个学期,他转回了四川老家一个镇上的中学,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自己做饭。
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又一个学生转回了四川老家。
走之前她在读书笔记里写到:“不想回去,回去后又要回到以前,做什么事都是一个人,因为在家里实在孤单,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终于过来读初中。虽然也不能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但是能经常见到父母,真的很开心。”
我无法想象一个小学生,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学……
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很心酸,本地的一些孩子家境不好,生活也过得很是艰难。
这学期,有个女生,周末的时候就会跟我们聊天,说没时间做作业,父母在鞋厂做工,活多,需要她帮忙。清明放假时,她说老师我早上五点就起来做作业了,可是还是不够写。她说我放假时我爸去学校接我时第一句话就是这两天货多……
我“教育”她“你既然来读高中,你和你的家人就要想好你读高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读完高中只是去鞋厂做工,那你现在就可以去。”
说完后我还感叹有些家庭目光短浅,不会想着尽力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过了几天,这个女生发了一条朋友圈,是一段话,“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有一张温暖舒适的床,而不是拿条被单直接铺在地上”
我为自己曾经“目光长远”的教导汗颜。
我如何能要求一个这样家境的父母“目光长远”,不在周末和假期的时候要求孩子帮忙做工?
我如何能让一个处在这样家境的孩子完全不顾家里的实际情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对一些人来说,生活是生活;而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活是生存!
在我周一检查周末作业的时候,我可曾想过一些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是去帮助父母做鞋了?去海边的旅游区摆摊了?
当我不停的穿不同的衣服去教室,拎着苹果电脑去上课,大谈着在国外怎么怎么,是不是忽略了一些孩子艳羡的目光、渴望的神情?
三年前,做班主任,一个学生曾给我写信,说“你每天都跟我们在一起,可是你知道我们吗?了解我们吗?”
这次期中考试,备课组里传了一篇作文。按照评分标准,是离题的。可是文章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
那是一个女生,她的父亲有了外遇,因此和她母亲离了婚,娶了“小三”,她和她妹妹从此有了后妈。
后妈很多会“做人”,家里的好东西都热情送给邻居。她和妹妹两人在家里却是她的仆人。后妈说家里的一粒米一滴油都是她的。她父亲经常长时间不在家,留了她和妹妹在家受虐。
后来父亲也和后妈感情不好了,跟她说想她亲妈了,她冷笑了两声。最近一次和父亲通电话是两个月前了。她努力学习,是为了妹妹。她想有一天有能力了就带妹妹离开这个家,她想赚很多钱,然后把钱砸在后妈的脸上,想看那一刻后妈脸上的表情,一定很过瘾。
上学期一个正在读高三的曾经学生凌晨给我发微信,在我教他的一年里,他表现平常,跟我的接触不多,因为成绩找过他谈过一次话,催过几次作业,是我们仅有的交流。所以我在看到他的微信时挺意外的。
他说想跟我说说他家里的事。
他和一个同学聊微信,聊起各自的妈妈。他说他妈妈住在县城十几年了,只去过一次超市,每天买了菜就回来在家看电视,整天不出门。他姐姐工作了挣了钱说带她出去玩,她也不去。他爸爸长年不在家,偶而回来,必然要和他妈妈吵架。据说他爸爸在外面有其他的女人。他心疼他妈妈,也因此特别恨他爸爸,因为如果不是他爸爸,他妈妈不会是这样。
他整个高一高二都在想着怎么做生意赚钱,他想他妈妈能够过得好。中秋他喝了点酒,壮着胆给他爸爸发短信,要跟他爸爸断绝父子关系,说以后他老了不会养他。
我劝他:虽然你父亲没有履行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但是他没饿着你,没冷着你,你还是要尽赡养的义务的。
他说虽然没饿着没冷着,但是天天吃青菜,过年穿校服。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关系,家里气氛就很压抑,他们姊妹三个很自卑,每人性格都很沉默,他怀疑他们姊妹都有抑郁症。他说他姐姐小学初中都没有朋友。他也是初中才开始和几个同学玩。
我说不出,对那个女生,我说不出“不要把钱摔你后妈脸上,做人还是要善良”;对那个男生,我说不出“毕竟是你父亲,你还是要爱他”。我说不出。如果是我,在成长时经历这些,我还能不能正常的和朋友交往,可不可以冷静地写下这一切?
对别人加诸我们身上的痛苦?我们真的一句善良、仁慈、爱就可以看淡?看开?
那些屈辱的日子呢?那些自卑的岁月呢?那些痛呢?那颗心呢?
能活着,是不是,已经是对自己最大的仁慈了?
我会对学生说“要认真了”“要珍惜时间了”“要好好学习了”;
我会对学生说“暂时的分离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相聚”;
我会对学生说“困难是暂时的,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可是啊,有时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能说什么。
哪怕是想到他们的经历 ,我便沉重得想要逃避。
今天上《季氏将伐颛臾》,我告诉学生,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朋友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少年们能到得到关怀。
可是我们的少年啊,真的得到了我们的关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