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晨,在‘得到’上听了马徐骏的《世界名刊速读》中关于“玩命提升自己会让你感觉更糟糕吗?”的话题。
问了问自己:
我有没有玩命的提升自己?
这种提升有没有更糟糕?
答案是:有不断的想提升自己,但不至于玩命;持续性的努力和间歇性的坚持,让提升自我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舒服,所以在上一篇随想里讨论到关于坚持的观点。
关于坚持,我觉得它不是每时每刻,每件事都必须达到的一种状态。坚持应当来源于内心喜爱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外在的节奏所带来的焦虑。我们的坚持,有必要根据自我节奏进行调整。
这一期的内容,是源于《纽约客》的一篇文章,分析了我们日常的三种状态:
1、追求完美,做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资讯发达的时代,拼命提升自我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潮。社会上很多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故事刺激着大家的神经,鼓励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坚持提升自己,以期待来日的功成名就。
此外,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提升自我的课程。比如说告诉你要管理好身材,才能管好自己的人生;多少天英语口语流利班……这些课程告诉我们残酷的现实,比你年轻的人取得更大的成就,却还在拼命,比你基础更好,资源更丰富的人比你更努力。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碌碌无为是在浪费着生命,需要继续压缩着去实现计划。
以前的观点认为人往往习惯与身边的人做对比,只要在自己的社会圈里不要太大差别,就会有较好的幸福感。而现在,社交圈不断的在扩大,对比的范围更加广泛,总觉得自己再努力,都会有更优秀的一大堆人在前面,让你倍感压力。
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比较,然而过分的比较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有人提倡要做自己,按自己的自由意志随意生活。
2、做自己,you do you.
这一派的观点主要讲的是心灵重塑,勇敢地做自己,并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还要拥抱这样不完美的自己。比如说,老板看我不顺眼,那是老板的问题,你炒了我就行!客户如果不满意我的方案,找别人不就好了?
八零后是转型的一代,虽不至于像七零后那般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匮乏,但也不如九零后那样彰显自我个性,独立自主。更多的是被教育成要读书,要出人头地,鲤鱼跃龙门,多年来被告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然而,当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后,时代发展社会思潮日新月异,学历不再如当时追求的那么重要,思维思想创新独立变得真正重要时,才发现很多人都原来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不知道完成为什么样的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
寻找自我,做自己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3、坚定自己的立场
这一种状态表达的观点是不被风潮所裹挟,承认自己平凡,接纳以及专注自我之外,还应该更多关注别人的感受。像从前的那些传统美德,比如正直、自控力、忠诚、责任感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培养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去承受生命里那些并不完美的事物,不应该逃避。
这三种状态,你经常处于哪一种?
自我修行路上,也许不同时期挣扎不同的状态中。
有一个朋友,人到中年有了职业上的困惑,家庭婚姻的困扰,通过学习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领导力课程,知识开启了认识自己的大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清晰的认知了自己。
然而,他现在还是觉得存在的问题还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明明懂得了道理,但是心里头原来那头猪还是会跑出来,事情过去后,又会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逃离原有的思维和处理方式,觉得痛苦。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自己。
摆在他面前的,要不是把猪给吃了,那就是被猪吃掉。所以先下下定决心吃猪,有吃定猪的信心才能正真完成修行和蜕变。
确定吃猪后,该怎么吃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想着看到了问题,想马上解决,然而改变自我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如同一口吞下这头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如果通过庖丁解牛的方式,把猪分解后,再一口口的吃,虽然会很慢,终究会有一天把猪吃完。
就如同登山时,如果我们总是仰望山顶,会觉得很遥远,困难重重,遥遥无期,然而,如果低下头一步一步走,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原来已经在半山腰了,可以俯视山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提升自我,做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不矛盾,当每一个方式或者状态往极致的时候,就会带来副作用。利用中庸之道的方式来理解,避免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状况。
我常常会在前两种状态里游离。努力想让自己更优秀,等到社会的肯定,他人的认可。同时也在想问自己,到底想过成什么样的自己?未来还会坚定信念,不断通过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来寻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