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9天
原文阅读: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讲解:
子贡总想着要省去每月初一鲁国告祭祖庙的那只贡羊。孔子说:赐呀!你心疼那只活羊,我心疼那个礼仪。
启发思考:
“朔”是农历每月初一,“告朔”是先秦时代很重要的一种礼仪。周天子每年都会颁布下一年的历法下发给诸侯,诸侯把它藏在祖庙里,每月初一都要杀一只羊祭于祖庙,然后回朝听政,这个杀羊祭庙就叫“告朔”,听政叫“视朔”。
但从鲁文公起,告朔之礼久已不行,只不过庙里管事的人还按照惯例杀羊。子贡很有商业头脑,会精打细算。他认为,既然告朔、视朔之礼久已不行,何必要杀一只活羊呢,岂不是浪费吗?但孔子不同意,因为如果连这只羊都废了,这个礼可能就彻底消失了,也就意味着礼节里强调的情感教化被稀释了、淡化了、遗忘了,这才是让孔子感到揪心的地方。
子贡是在节约务实的物质角度来看待“告朔”这件事,而孔子站在如何“守礼”的制度和文化的视角来对待“饩羊”之事。“饩羊”到底要不要取消呢?我们可以借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成本”,来帮助我们理解得更深入清晰一些。
“成本”这个词你一定熟悉,一般人的理解,成本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的代价。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来,有普通的物质成本、会计的成本、交易的成本、制度成本和制度变迁的成本等等,成本概念的千变万化、深不可测,不过,它最底层的基石,就是阿尔钦说的:“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什么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呢”?这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理解发生变化的过程。例如,一块木材如果被用来烧火取暖,那就不能拿来盖房子了,这是成本最早的概念。
成本不仅指有形的物资,它还指无形的物资。举一个熟悉的例子,711便利店里面的东西贵,它的货币成本可能比较高,但它带来的便利,使我们获得这些商品的全部成本变得更低了。
因此,考虑成本时,不仅要考虑货币成本,我们也常常考虑到全部成本。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例如,买房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到使用面积的大小,还需要考虑是否有阳光,是否安静,空气如何,因此房屋的朝向、嘈杂程度、绿化程度,这些抽象的资源也纳入对成本的考虑。除了对居住条件本身的要求,还会考虑周边资源如学校、医院、地铁站等因素。我们还要为学校、教会、商会、家庭、企业、法庭、政府、军队等等这些组织付出费用,这些被称之为制度的成本。
如果改成动态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我们又会发现还有另外一种费用,那就是从一种制度改变成另外一种制度,也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例如,以前用打字机来打字的,现在,要用电脑来打字会更好更快。那就你要买一台新电脑,要学习使用电脑,这本身就有一个成本。这是从一种制度变成另外一种制度的时候,所要付出的成本,被称之为制度变迁的成本。
可以看出,作为“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对成本的理解要依靠人们强大的想象力。成本包涵的因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人到社会,从静态到动态。所以,学会对各种“成本”概念的深入理解,能够训练一种重要的能力: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损失,从而优化我们的选择,改善我们的生活。
回到“饩羊”之事,子贡看到的是物质的成本,孔子看到的更多更深,包括制度和制度变迁的成本,放弃了“饩羊”的成本,就可能付出“告朔”之礼彻底消失的代价,可能有相应的礼乐制度崩坏的代价。除了感受到孔子对“礼乐制度”维护的努力外,我们也能从中再强化一个理念,“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
当我们用“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去思考,需要充分的想象和思考,可能才知道我们的每项选择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而正是这样的思考,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拓宽到更深更广的领域。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