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告诉我,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要面对几大课题,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但是,一个人究竟该怎么与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相处,纵使听了很多,我始终不得要领。
相处相处,只有相处了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千世界,小小的我如何立身,而不是像漂泊的浮萍,个中滋味,难以用语言尽述。“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什么?我已经尝试总结了很多,今天想再加上一个,那就是,没有体验,就没有收获。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如果知道了一个道理,却不亲身实践一番,那终究是表面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二,如果没有事前的体验,那么即使听了一个对的道理,也是理解不了其中的深意的。
比如,关于相处,我知道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支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远如陌生人不说,哪怕身边最亲的人,都很难做到理解和支持。有一次,我看了一部婚姻纪录片,里面有个妻子这么总结:“我问了很多人,大概老公这种生物就是这样(奇葩)的吧。”我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觉得理解自己身边的人很难,我不是独一个。当时我想,大概很爱很爱的人才能做到吧。后来我发现,不对,理解别人与是否爱这个人关系不大。关键在于,你想不想理解这这个人,你是否有真诚的意愿,去了解对方,接纳对方。如果你真的愿意,这事就不那么困难了。
我真的愿意吗?至少以前不是。也是到最近,我才略微品尝到“人生苦难重重”的含义。每个人都是一匹孤独的狼,一些生活的重压是必须独自承担的,谁也不能代替。可是,如果有人看见,有人理解,有人知道你肩上的苦和累,那么,似乎也就不再那么苦了。自己有多需要被看见,别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理解和接纳别人,首先要接纳自己。以前,我挺看不上自己的,觉得自己一大堆缺点,很难忍受自己的缺点,但又改不掉,这让我苦恼。后来,在看纪录片《人生七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局限和弱点,但始终没有放弃。尽管每个人生活境遇大不相同,他们都在努力应对生活的难题。如果我觉得自己很多毛病,那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的,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吗。我本来就是残缺的,但这不妨碍我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体验。有些道理,你只有现在特定的场景下体验下,才能体会到道理的精妙。而道理总是孤立的,没有什么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总有它的适用语境,因为现实世界总是错综复杂的。这个适用语境在哪里?如果两个相反的道理都是对的,那么它们的平衡点在哪里?这就需要体验和实践。
这么想来,人生需要读两类书,一类告诉我们知识和道理,一类负责丰富我们的体验。以往我读书,总是偏好前者,忽视后者。因为体验较少,所以很多道理只是自以为知道,其实离真正的领悟还远得很呢。
体验这么重要,是不是多做事,做不同的事情就是体验呢?不是,体验一定伴随着挑战。它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需要学习,需要认知,所有学过的道理才有了现实的练兵场,在千百次的“刻意练习后”,才能转化成自己竞争的利器。这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第二个局限,害怕竞争和压力。
我自认为比较爱学习,喜欢尝试不同的事物,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原因无它,我没有让自己置身于有挑战的环境,也不愿意承担继续精进所带来的压力。学习毕竟辛苦,想要做到百里挑一更是要“刻意练习”,那必定是枯燥无趣的。
体验太少,所以很多东西无法深入理解。压力太小,所以没有动力将知识转化成行动。缺乏这两样,纵是拼命读书学习又有多大益处呢?呜呼哀哉!
体验从哪里来?人生有涯,仅凭自己的亲身经历是非常狭窄的,所以要读书,要读人。读严肃文学,从故事中领会人生百态。见不同的人,从别人的经历中有所借鉴。这,大概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的意义。
在不断的体验和挑战中,我们才可能知己,知彼,知世界,最终找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