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抄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苏东坡传》


在做人生选择时,优先关注手段和途径是很危险的做法。

凡做事,一定考虑目的。正视自己的欲望,不以逃避遮掩欲望为第一前提;之后明确实际目的,可以划分到操作层,比如要一个xxxxxx的对象,一年要赚xxxx钱。把目标细分后,才能更精准地明确手段。

轻易选择某个手段或者途径,是给自己机遇,那也是给自己挑战。给自己找到了通路,也给自己找到了竞争对手。

急于脱离困境是没错的,但是做选择要抛弃两种幻想:

1.找灵丹妙药的幻想。用一样途径和手段解决多重需求和欲望。

2.有利无弊的幻想。无论是看起来多正确的途径,它都有两重成本。第一是因做不成而带来的投入沉没成本;第二是你选择它时,失掉的尝试其他可能性的成本。

—— 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