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这是《大学》的首句,提出道的修养,在于明德,然后才亲民,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随后提出了明德的七修之法。
法首为“知止而后有定”。河泽神会大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就是说知乃入德之门,可见知的重要性,那么何为知呢?知不在于能,而在于所,也就是说知是一种心性,是一种心理与身体力行的行为,一种由知其所而内化的一种本性行为。比如: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不一样,古代教育注重“知 ”,而现代教育注重“能”,古代教育的宗旨是教导你如何做人,如何完成一个人的人伦本分,而现代教育其宗旨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忽略内知的修养。
当人完成人伦本分的时候,这种本分就会成为你身体力行的一种本性行为,最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人伦本性行为如何来的,就像天性使然一样。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就是天性使然!
而止在于恰如其分,也就是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知止合在一起,就是一种修明德之法,此法为用我们的能知能力,时刻的反省自己,通过止的作用让自己达到知的状态,从而不让心被习气所污染,结成天性使然,这就是知止的作用。
以上是以书籍为载体,提的一些自我见解,如有不对,实属自我意见。【夜读文章】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