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去壶口瀑布的路上,偶遇南泥湾。班车未停,只得隔着车窗抓拍了几张照片,使我突然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啊,一贯喜爱文史的我,从小就从历史课本上了解到关于南泥湾的“创业史”,没想到这次来到延安,第一个遇上的居然是这里。
边走边拍,一侧的山谷里,到处是绿油油的葱郁的稻田,着实颠覆了先前我对南泥湾的第一印象。以前总是在历史课本和纪录片里看到南泥湾的图片和影像,总觉得是那种灰蒙蒙的黄土荒草沟,今天终于看到了立体的、丰富的、多彩的南泥湾,才感觉有时间就得亲自来到现场。
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员众多,尤其是又遇上建党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者以党员居多,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戴着鲜红闪亮的党徽,他们此刻就站在党徽广场的中央,一个巨型的党徽竖立在广场,周围鲜花和人群簇拥。是的,曾经就是在这里,八路军359旅开赴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硬是在荒草遍地的山沟沟里,三五年时间内摇身一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这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的践行者,是党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这绝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标语,更是早已融入到南泥湾人的血脉之中的铿锵誓言。
绿色的稻田,无边无沿,沿着这条红色山谷伸向远方,这是南泥湾前世今生的不变的基因。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延安出发,一直到远处的未来。路边这条河经过了几十年的治理,一个个小水坝拦住了多少次肆虐的洪水,保护了原本为数不多的良田,而今这里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不正是持久不懈地改造大自然的杰作吗?这不就是当年359旅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吗?
参观者中,除了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有不少朝气蓬勃、面带稚气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他们虽然是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态度来到这里的,但是哪个人又能够不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不被这里浓厚的红色气场所影响的呢?人就是这样,容易受外界因素的传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到这里,来到南泥湾,就一定会被“染红”。更何况,愿意来这里的人,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禀赋,或许他们本人或者前辈就是这种红色出身。
回来的时候,又遇上南泥湾。大家一致要求停车歇会儿,去趟卫生间,其实是被这里吸引住走不动道了。看到横跨在公路两侧的巨型的稻香门,怎么能不联想起八十多年前革命先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怎么能不把感佩和敬仰无条件的献给他们?大家纷纷下车合影,与巨型稻香门合影,日后回味起来,一定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如果到了秋季稻子成熟的季节,不知道这里的稻香会不会迷倒更多的游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