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第二十九章一一一姻缘相守到白头
江城梅花引:娶嫁新娘
大红囍字映华堂,鼓悠扬、乐悠扬,天作良缘,今日结鸳鸯。“永久凤凰”排一队,翩翩去,过山岗,娶嫁娘。
嫁娘、嫁娘,黛眉长,俊脸庞,着彩妆。莞尔浅笑,恰是那、梦里秋香。只盼吉时,携手少年郎。璧合珠联春夜短,人缱绻,雨声轻,打半窗。
七八十年代的故乡,民风纯朴,思想保守,青年男女结婚,都是媒人介绍,或是父母之命相亲,双方没意见便订吉日嫁娶,感情嘛,可以慢慢培养的。我大哥大嫂就是订的娃娃亲,一岁时在摇窝里便订亲了,于是大哥上小学时便要走丈母娘,到二十岁结婚,如今孙子都四个了。
乡村的婚嫁,一般分为三个流程:看人家,结八字,结婚。都是由媒人两边说和,牵线搭桥到新娘“回门”。
看人家,就是现在的相亲。由媒人带着女方的亲友团去男方家里实地考察,多为女性代表,姑姑婶婶嫂子姐姐等六八个人,男方家也会请家族中的长辈相陪,杀鸡买肉买鱼好好款待一番,女方代表会询问一些较实际的话题,如住房与分家的财产,赡养老人与孩子的照顾等情况,男方代表偶尔会有点善意的谎言,提高一些家产与身价,来增加颜面。以至婚后两口子争嘴时,女方常会拿男方的“吹牛”旧事来羞辱解恨。待亲友团吃饱喝足,了解参观后便打道回府,这时男方会给每位亲戚送一件床单或是布料作为礼物,条件好的会给女孩子买一块手表或是雨伞衣鞋等物品。若是双方以后婚事吹了,所有的开支女方会按价补偿给男方的。
我们队喜欢“玩竹马”的郑大毛先生,他的老婆在相亲之后,媒人问啥个看法,那个杨芳姐作诗一首:后无竹园前无树,八块土砖码鸡屋,三蓬罩子两重布,还想娶我当媳妇。(注,罩子既蚊帐,在此指蚊帐全是缝补过的),村里人大赞杨芳姐有才。其实,那个时代的人家,都是一穷二白条件差,有吃有穿有用的就感到很幸福了,砖砌瓦盖的房子,前有树木后有竹园,再有良田几亩,就算不错的条件了,结婚基本上都欠帐,父母要还上几年。
第二道流程是“结八字”,也就是订亲。看人家后,男女双方“换庚帖"即交换双方八字,以便男女方找算命先生合八字,看两人命相上是否相合不相克,如相克厉害这桩婚事可能告吹。如八字相合的话,便约个日子,男方会去女方“求肯”,男孩挑着八斤猪肉,八斤鱼,八斤糖果,八段布,(估计结八字这个环节以八为单位送礼图个吉祥),两百个发饼等为礼物,由媒人带队,男孩的父母和叔伯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请求把女孩子嫁到男方,那个姿态放得很低很低,不然人家养了二十年的闺女凭啥轻易嫁给你,啥?先上车后补票,门都没有,那个时节,连牵个小手都脸红心跳放不开,更别说单独外出约会,纯朴得可爱可敬。
选好了良辰吉日,就到了最重要的环节――结婚。历史以来,娶我们石首的女孩为老婆,只有赚没得亏,丈母娘都会倒贴很多。女方会在婚期的前两个月,便选用上好实木,请木匠师傅到家里打制出精致的家具,然后请油漆师傅上门涮好油漆,母亲会提前就到弹匠师傅那弹好绵被,一般是四垫四盖共八床被子,被子里都由新娘子藏有封铜(用红纸包好的钱,也就是现在的红包),新婚那天帮忙搬被子铺床的亲友会有惊喜的,那个抢封铜的场景比现在的微信抢红包喜庆多了。床上的行李四套,大红大绿的包芯包单由针缝扎好,叠得如军队的豆腐块被子,家具上的装饰品镜子梳子牙膏牙刷杯子花瓶胭脂盒肥皂盒等,日常用品的小塘瓷盆大脚盆红胶桶锅盘碗筷等,到后来条件好的还会买最时兴的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等,反正会尽最大的能力帮女儿一把,让女儿嫁过去有面子有底气而不受欺负。
于是乎,在婚礼的前三天,男方便会派出第一车队――板车队,五六辆板车浩浩荡荡前往新婚家拉嫁妆,根据路程的远近酌情安排好时间,一般就邻村或是邻镇,若是邻县的就惨了,几个哥们手拉板车走两三个小时前往,吃过饭便装车,然后在鞭炮声中,肩背绳索,手提把手,为了哥们的幸福,再次走两三个小时回来。
男方这边婚期一般为三天,新婚当期一天,前一天为陪十弟兄(女方为陪十姊妹),后一天为亲家打复席。前两天便请好厨师,杀猪捉鱼,备好菜谱,晚上开红案,陪十弟兄那天亲朋好友都过来喝喜酒,八仙桌配长条大板凳,请长者坐上席,倒上散装白酒,等第一道“头菜”上来,呼啦啦!年轻人的桌上便风卷残云,手疾眼快,吆喝声中,一盘盘菜几下子便底朝天,老人与妇女,浅饮轻笑,慢悠悠品尝着亲情的喜悦。在七十年代,一般情况下是六大碗:头菜,扣肉,酥肉,扣鱼,扣鸡,鱼丸子(注,石首民间说的“吃一六大碗饭”,人们通常指的碗比较大,实际上是吃酒宴时的六个大碗),到后来开席做过七大碗,八大碗,九大碗,再后来用盘装菜,做过四冷大热十盘,八冷八热十六盘等。客人多时便开流水席,同时开两三桌,厨师一位,服务人员由本家亲人或邻里乡友帮忙,不要一分钱,一个个眉开眼笑的忙得团团转。亲戚来了过两夜,没地方睡便到邻居家借宿或是在自家打地铺。
陪十弟兄是由同辈亲友挑选九个年轻人,加新郎官共十个,各位若问,八仙桌只能坐八个人呀,主席为上下席,左右两条大板凳上可以挤三个人的嘛,于是,在一片嬉笑声中,九个兄弟陪新郎喝个痛快,席间还要表演节目的,或是即兴来首小诗,或是唱首歌曲,或是讲个笑话,旁边围了一大圈子人,看着年轻人疯狂,老年人在回忆当初的甜蜜,少年人在向往将来的幸福。
当期那天,吃过午饭,便派出第二车队――自行车队,由十来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骑着永久凤凰的自行车,到新娘家娶亲去了,一般若是送亲来八个“亲嘎”,八个人每个人驼一个亲家,两三个人驼被子与皮箱,新郎驼新娘,到新娘家吃过晚饭,待日落夕山时,在鞭炮声中,在母女的抱头痛哭中,新郎团团派烟发糖,等等!新娘由于马上离开养育二十年的父母,离别时好伤心哦,那泪水把脸上的粉冲淡了,于是又请姐姐嫂子补妆,咦!上车后怎么不搂着新郎的腰哦,那时候的人害羞嘛。
在清脆的手动铃声中,一路欢笑,前往新娘家,可怜黯然神伤的父母,也在回忆女儿一路长大的点滴欢笑。
啪啪啪啪的鞭炮声,新娘到了,锣鼓响起来,掌声响起来,抱着新娘,跨过火盆,前往新房,年轻人及小孩子找新娘子要烟要糖去了。这边真正的忙碌起来,请懂礼节的长辈陪好亲嘎(亲家)是重中之重。
亲家忍那好,请坐!点烟,上茶,第一遍是白开水。
亲家忍那好,请上坐!点烟,上茶,第二遍是茶叶茶。
亲家忍那好,请上坐!点烟,上茶第三遍是红糖茶。
陪着笑脸,一口一个忍那嘎,一口一个得罪了,生怕得罪了送亲人。第二遍茶时,先吃点水果点心,谈谈家常谈谈孩子,这时亲家代表会提出一系列的要求,男方长辈代表点头如鸡啄米表示一定不会委屈新娘子,以后她就是我们家族尊贵的一员,新郎若敢欺负她看我们不捶死他……
咦!新郎的老倌子呢?怎么不见了,拉出来发言!呵呵,聪明的父亲老早就躲起来了,儿子结婚这天,乡亲们喜欢开父亲的玩笑,来增强喜庆氛围,有位父亲被拉出来,头戴县太爷的双耳帽,两个帽耳朵下挂有一幅对联“今天我值班,儿子靠边站”,脸上画着花脸,敲锣打鼓游村,母亲也跑不了,提着醋瓶子,一脸委屈地跟在后面走。旁边有专人逢人便团团派烟,在一片恭喜恭喜声中,开桌吃正餐了。
陪亲家仍然是重头戏,由喝酒高手生劝海劝,要亲家喝得晕头转向才叫陪好了。张毛哥讲了个笑话:湖南人送亲来我们村,陪酒人员怕得罪亲家,亲家也小心翼翼地怕失了礼节,男方这边有个人夹花生米失手落到酒杯里,哟呵,这是个什么礼节,于是亲家那边都故意把花生米落到酒杯里再夹起来吃了,后来男方这边有人打了个喷嚏,吃的粉条沾到鼻子上去了,亲家……第二天回去后,湖南亲家一声长叹,湖北地礼兴好多,那个花生米掉酒杯好学,那个“银针穿鼻”太难了。
另一桌最热闹的是陪新娘子吃饭,新郎是咬紧牙关了猛喝,新娘是含蓄地点到即止。年轻人跟着起哄,欢呼声尖叫声一片,闹洞房喽!……(此处省略八百字)
入洞房前,新婚夫妇会向父母行感恩仪式,叩头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父母端坐在椅子上,待儿子媳妇叩头后双手扶起来,说点勉励吉祥的话。旧时礼节还有司仪举行婚礼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等。
等二天早上,新娘会敬糖茶,我们家乡叫喝“纠脑壳茶”,即是为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没有起床的时候,新娘子亲自用托盘端着糖茶去孝敬父母(新郎陪同不端盘子),父母还在睡觉,听到叫声,才把脑壳“纠”起来,满面微笑满心欢喜地端起儿媳妇敬来的糖茶,儿媳妇敬茶后离开,老俩口慢慢品尝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利是放到杯子里。(我想作父母的肯定高兴得没睡几个小时,到天快亮时故意睡会懒觉,等儿媳妇来敬茶,因为平时,作父母的每天都起得特别早。那个糖茶也是家族中的伯妈婶婶及姑姐准备好,由新娘子亲手端而已)。玻璃杯里放有花生红糖茶,每位亲友一杯,呵呵,待会来收杯子时,杯子里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钞票,划算吧。所有人起来洗漱,把洗脸水端到亲家手中,然后便开席吃饭,这就是农村的“亲嘎打复席”,吃完饭后,又互相客气一番,再由自行车队送亲家们回去。
待到了三天,女方会派姐妹来接新娘回门。(也有新娘子跟着亲家回去,第三天男方去接回来,每个地方的习俗有点差异)
然后就是一家人过日子了,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无论酸甜苦辣,相依相守,创造小家变大家,赡养老人,抚养小孩,人生,就这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