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提出: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这也勾出了我存于心里已久的疑问: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慢慢塑造的?如果能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那么由此可以推断,即使一个孩子出生有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矫正慢慢做到符合社会生活的特性,使其不那么偏激甚至演变为犯罪。
虽然有此疑问,而我一直偏向认为性格是后天培养的,即使是表现出变态及犯罪的人也不例外,这些人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因为培养者本身很有局限性,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可能让孩子从小某些不合适社会生存的行为不断强化,最后愈演愈烈,变成不能被大众道德认同的偏激、变态和犯罪。
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者扮演的角色根据孩子不同而不同。因为阿德勒说“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我们心里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基于此种说法,我们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人云亦云,却忽略了事实本身,一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面前看不透事实的真相;二是,我们自身认知有限,无法站在更高的、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待问题。致使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无法看到孩子真正的问题于真正的需求,用我们有限的对于教育、社会、人性的认知浇灌于他们,使他们逐渐偏离适于社会生存的轨道。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于社会事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我们的孩子才会千差万别,也是培养各种人才所必需的。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和孩子都不会跑偏,只能加强自身,通过学习与实践来提升自我水平,首先让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的要求,才能进一步培养孩子。
也许,有人会提出很多反例,父母勤勤恳恳,老实本分,为什么子女会走上犯罪道路?是他们没有将自己的朴实观念传授给孩子,还是他们培养的方式不对?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后者,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如最近网上看到的香港女星狄瑛对于儿子的培养,她的教养方式是有问题的,但她自己却视而不见,最终误了孩子。还有另一种类型,父母很渣,子女很优秀,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最近大火的《都挺好》,苏明玉的父母对于其从小的教育可谓苛刻之极,而她却没有长歪,反而更冷静、理性、独立的生活,成为一个各方面都相对优秀的成功人士。我想这个可以用阿德勒的理念解释“在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都是密切相关的。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在苏明玉成长的过程中,自卑感时刻伴随她,因为她被妈妈区别对待,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她处处要强,学习成绩好、独立,在学校得到优越感增加了她前进的动力,更加坚定了她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因此,她发展轨迹与她家原有发生偏离,向着更符合社会生存法则方向发展,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成功者。
因此,我还是认为人性本善,性格的缺陷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健全。而人又是复杂的,怎么培养的确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