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除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孩子共情、正确地鼓励孩子、赞赏孩子,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这是这一节要分享的内容,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格选择。
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当他需要从小“扮演”别人眼中的角色时,可能一生都不能从这个角色中走出来了。
举个例子,有一次带孩子去打预防针,遇到了一个不能做自己、只能做“哥哥”的孩子。兄弟俩都要打预防针,哥哥看上去也就四岁多,当针头扎进手臂的时候,哇地哭了起来。这时,旁边抱着弟弟的妈妈说:勇敢一点儿,能有多痛啊,别哭了,你还要给弟弟做榜样呢。
一个四岁多的孩子,从此以后只能是“一个勇敢的哥哥”,再也不能是一个四岁多的男孩了。成为别人的榜样,为了担得起这个头衔,很多孩子会渐渐成为别人期待的那样、而不是自己希望的样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他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这本书讲了几个能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的技巧:
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影子,对于孩子的行为先给予肯定,以建立自信心。
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在生活中,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激发他的潜能,比如让孩子独立照看一天小狗。
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这个正面评价相当重要,能让孩子直接看到自己的优点。比如,孩子打针时哭了,你可以对他说:你今天的表现真勇敢,虽然很疼,但你一直很配合护士阿姨。
最重要的一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看到独立、有追求的家长,他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会这些方法,能够让孩子成功从扮演的角色中释放出来,建立健全独立的人格。这样在他步入社会后就不容易跟风,更容易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这本书里,一个案例中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影响力。
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有成为健康的父母,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学习这本书,就是为了抛开陈旧的、伤人的说话方式,改变惯有的思维,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同努力,让孩子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主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