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很傻很天真也许还有些另类和搞笑。记得十年前,校长对学校每个老师都发了这本书让抄读书笔记,当时我们笑称作者为“苏先生”,我因为当时还属编外人员又因初来乍到,并没有这本书,当时为“逃过一劫”还欣欣然一段时间。
去年,我为工作和教学烦闷不堪时,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不足20大洋在网上买来,翻看便知是一本“如与原著巧合,纯属特意为之”的盗版书,不过,读来依然收获多多。
读这本书,耗时三个月,其中一个月没有认真读,后来读的快,也属走马观花,不过看这本书,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自我感觉还是不错,为方便行文,以下全文作者均称苏先生,祈祷苏先生在天之灵大人大量,原谅我的大不敬,也请您听我细细道来……
(一)枯燥的书要大声读
我从元月份到现在,读了三套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一套王东华教授的《发现母亲》,魏书生的《班主任管理》,还有这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些书都属比较枯燥乏味的,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基本不能一气呵成读完。
翻看几页,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别人稍微一打扰,基本不知所云,效果甚微!可以按以下方法读。
一、制定读书计划。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儿,初读这些书还有一些新鲜感使然,还可以静下心来读,读着读着,疲惫和乏味徒生,便没了兴致。苦闷之际,从微信的十点课堂中的读书中得到提示,于是,每天列出计划,可以读一篇或者十几页,每天八点前到校,坐在办公室先读一读书,尤其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感觉还是蛮好。
二、枯燥的书大声朗读。理论性较强的书,默看,对我来说效果极差。发现母亲的微信读书群里,每天都有人读书,这也深深的提醒了我,为何不试着大声朗读一下呢?早上起来,一个人在办公室,大声朗读一下这些文字,忽然就能读的有滋有味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一直采取这种方法,感觉效果很好。
三、写读后感。我们一生要看很多书,大部分的书都会忘记,甚至故事情节不能再想起,我近几年养成一个习惯,读完一本书,试着写一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梳理一下书本内容,同时也给自己一些思索的空间,有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多年,现在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都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了,但是读书笔记做得还不够好,以后要加强。
四、做备注或书评。我认为读后感、笔记和书评,这是不同的概念,但是效果都是很好的。我的一位高中同学,高中四年理科,大学四年中文,现在行文如流水,写得异常的好,有一次她晒出来她曾读过的书,望洋生叹的同时,也不禁敬佩,看过的文字边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或者自己的解读,我在看《纳兰词》时采用这种方法,便尝到了做备注和解读的甜头,你不妨也试一试哟。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看书的一些方法梳理和总结,不知对你有没有用,我接下来要加强的是做备注和自己对文字的解读,希望在书中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二)做专职教师,你准备好了吗?
苏先生在著作中提到很多教学案例,我总结梳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读书和思考。苏先生从战场战伤休养到后来在村子里做校长的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读书和思考,他每周去听两到四节的课,并从中发现和思考一些问题,当他发现孩子们回答问题单调枯燥词穷时,痛苦不堪,但同时也发现老师上课也缺乏激情和灵动的语言,要求教师看书并做读书笔记。很多事情如果成为一种模式,便会枯燥和单调,但是,模式的好处是,时间久了便会养成习惯,苏先生所在的学校里有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和供学生读书的“思考室”,他说,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并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发现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还建议,新上班的年轻教师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本关于学科方面的专业书,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还有一本是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接下来,我会试着去买和看,学会不断思考。
二、教师应学会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每个人身上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比如勤奋,比如动手能力强。有些学生可能不擅长学习,但是却是嫁接高手。他的一则案例中,有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好,但是却是生物高手,他在他们学校的庄稼地里嫁接植物,他的嫁接水平甚至超出了生物老师,并因此他查询了很多这方面的课外书,有了一技之长,后来毕业后成了一名优秀的园艺师。
从教十几年,我见过很多学生,有些学生爱好思考,有些学生爱好唱歌,还有些学生饱读诗书,有些学生有很好的交际能力,这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发挥他们一技之长,所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取长补短,最好。
三、让自己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地理学科而言,新高考要求学“有用的地理”“考生活中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要有很开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教师必须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书籍来提高自己,才能不断顺应潮流。苏先生说,教师的素质提升来源于读书读书再读书,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能够总深入浅出的语言在课堂上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如果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素养,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就谈不上素养,可见,做一名教师已经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了,而是要不断从书籍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并让学生接受和内化这些知识,从而提升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去辨别和思考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后进生。我总觉得叫某类学生为“差生”,这是片面的定位和特意的划定标签,极不可取。可是班上的确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是遗传?还是后天使然?苏先生给出的答案是,造成孩子出现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无非这些——最初幼年期的某些疾病、早期的不正确教育方式、还有就是不健康、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他还指出了早期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在孩子2、3岁时,母亲在生活中的缺失可能是造成孩子后期学习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那么 如何提升落后生的成绩呢?打开他们的思路,而打开思路的最好方式便是阅读。苏先生说,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这里的习题是专门针对落后生而编制的适应于他们水平的习题。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精准化教学。当他们收获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欲便会伴随他的学习了。尤其是对于学习落后的儿童,苏先生说,对待这些儿童要比正常的孩子多出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三)几点感受
学校这两年的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在课改的浪潮中都想做个弄潮儿,不过,不知大家是否真正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专职教师到底是一份怎样的职业?理想中课改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
苏先生的《建议》中,用具体的案例和用大量篇幅阐述这些理论,看完本书,我得到的结论是,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而是“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真正的教育,单独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健全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教育的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
教师,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应该上升到一个教育者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份职业。除了智育,还有习育和心理教育,所以,理应懂得或熟知一些心理学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说到底是一群有思想的“人”,所以,做好这份工作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
课改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往一潭死水里扔石子”,而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弱点和目前教学存在的弊端并予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课改。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的尝试和固化模式的训练,但模式的固化常常让课改有了“套子”没了“里子”,个人认为,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有问题生成和有“瑕疵”的课堂,而不应该是“完美无瑕”的课堂,一节课堂实实在在解决一个问题便可。
苏先生在《建议》中很详细的提到,小组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家长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等目前我们提到的比较热门的教育字眼,在我看来他提到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学习和思考,二是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抓住这两点应该就是抓到了教育的精髓。
(四)伟大的教育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
我详细的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介绍:他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1970年逝世,享年53岁。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这些成就另我咋舌!
在看到他带着学生在田野里去“旅行”;在学校的葡萄园里用腐殖质掺黑土、拌有营养的肥料、带孩子们去嫁接;当发现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干瘪乏味时他痛苦、反思教育;他带着村子里的人在战乱后的废墟里完成学校的修葺工作;他对三四岁入幼儿园的小孩不间断做入学前体质的检查和记录直到小学毕业;他为落后生编写专属教材;他为老师和孩子们买图书、建图书馆,并鼓励和推荐学习愚钝的孩子阅读并在阅读中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他在二十多年时间坚持为孩子们做1200多张读书卡片……这些都让我感动,并深深的刺激着我!
看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不断敲打着我,这位伟人前辈的教育热情和灵感源于哪里?!
我想这无疑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人性向善的坚定信念,还有就是来自阅读和思考了。他终其一生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怎样培养一位“真正的人”,他的觉悟是我一生都无法到达的高度,这是一位值得我崇拜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