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
有什么需求就读什么书。通常我们说的读书,是指解决自己工作、事业问题的读书。一方面,我们遇到的80%的问题,书上都有了很好的解决方式,拿来消化了去用就是,不读书,有时我们一辈子也没解决的问题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有20%的问题书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但读书多了,知识会发生化学反应孕育智慧,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当然要大力读自己岗位上的书,搞管理的多读管理之书,搞销售的多读销售之书,搞科研的多读专业的书,搞文字的多读文字之书……..。自己岗位上的书,一要是经典的,二要是前沿的,三要是时新的。搞营销的,搞管理的,松下,目前“个人成长”很热的,蔡垒磊的《认知突围》,成甲的《好好学习》,李笑来的《时间的朋友》,采铜的《精进》《刻意练习》。怎样去找这些书呢?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可以知乎上去问,分答上去问,豆瓣上去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该领域的大咖,请教推荐。现在读书的自媒体很多,选几个来从中也可筛选出自己要读的书。
精熟的把握2-3个相邻或边缘的领域。
读多少书?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从时间分配上来看,读书占多少时间为宜?八小时外都读书,生活未免枯燥,而且还要家里家外,交朋结友的。读书可不可以像吃饭一样,有个“度量”,读的时间多了实践的时间就少了,八小时都读书,不陪陪老人呀孩子呀爱人呀?读书应该有“止境”,恰当好处即可,不然“无知焦虑”会伴随一生,何况生活多姿多彩的,社会之书,大自然之书,也蕴藏了许多智慧。
读书的“边界”在哪呢,按第一性原理,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工作的低层知识,通透的把握自己领域的骨架经络及未知未名的所在。
怎样读书?
专题性阅读,不要散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找与这问题相关的10-20本图书来框架式阅读,比较式阅读。读一本不但没用反而坏处不少,以为一个见解即为真理,实则可能是谬误。
实践性阅读。读了必用,想一想怎样用起来。写读书笔记,做读书交流,改进工作。没有用,学富五车就是浪费资源。应用起来,加深了对读的理解。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人生。
建构性阅读。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不要散乱无序,照单全收,一股脑儿的堆砌在大脑里。李教授25岁成为百度副总裁,有多种多样的成功学解读,但李叫兽学习中善于建立自己的套路建立自己的营销框架是关键点。自己的大脑不要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熟练性阅读。要烂熟于胸,温故知新,不学猴子掰包谷。有种观点认为知道知识在哪里比记住知识更重要,记住知识一样重要,头脑知识多了,才会有化学反应,知识才有变成自己的学和肉。读熟了,读多了,读透了,你会发现道理是相同的,纷繁复杂的背后本质是简明的,联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