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与大家一起共读《菜根谭》的经世篇。经世有历经世事之意,经世篇说白了就是探讨如何在这人世间过得更舒服一些,今天重点读一读消除烦恼,停止内耗的智慧。
世态多变 ,放下执着,此心不动,莫奈我何。
【原文】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曰:“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情世态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不宜对任何事情都过于执着认真。邵雍说:“以前说的我,现在却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将来又会变成什么样?”人如果能够经常这样看待世界,那么就能消除很多烦恼了。
人的烦恼大多源于执着,太在意得失荣辱,利令智昏。写文章为作品焦虑,做自媒体为流量焦虑,学生为成绩焦虑,工作为职位焦虑……所有这些焦虑的背后,都是害怕得不到,或者害怕得到了又失去,归根结底就是得失心作祟,是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菜根谭》说,人情世态本来就是变化多端的,今天得明天失,今天宠明天辱,今天大家捧你明天大家踩你,所有得失都像穿堂风一样抓不住。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不用太执着。
《庄子·内篇》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物来不迎,物去不留,去留随意,所以能驭物而不驭于物。
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阳明巡抚南赣,以期这位书生出生的文官能解决两广匪患,关键时候还能牵制宁王祸乱。
临行前王阳明拜会好朋友王思舆,王思舆与王阳明一番交谈后断言王阳明此行必能立下不世之功。
别人为他为何如此笃定?王思舆说因为他发现王阳明:“吾触之不动矣。”
所谓触之不动就是心不为外物所动。
后来王阳明戡乱匪患,平定宁王之乱,果真创下不世之功。
有一次王阳明的门生问他:“用兵有术否?”(老师,用兵是不是有什么特定的技巧呀?)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担心学生们不能理解,王老师举了一个发生在战场上的例子:“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无独有偶,曾国藩也说过: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由此可见,古之圣贤在修心上已经形成高度共识。不执着、不心动、不在意,世间就没有什么可以伤我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