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法则已经过时
午休时间,来到茶水间的汪蓉蓉显得十分恼怒,同在茶水间的程经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汪蓉蓉和公司的网络技术工程师——杨工程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昨天是休息日,汪蓉蓉在百货公司遇到了杨工程师,汪蓉蓉跟他打招呼,但是杨工程师没有理她。汪蓉蓉想,可能自己的声不够大,于是又更大声地对杨工程师说“早上好”。杨工程师还是没有理她。今天中午,汪蓉蓉在前台遇上了杨工程师,所以她第三次跟他打招呼。杨工程师还是没有理汪蓉蓉,只是口里嘟囔着什么,转身头也不回地进了他自己的办公室。
杨工程师是公司的“老人”——进公司已有三年了,而汪蓉蓉是刚入职公司的新人,他们两人并不太熟,只在公司集体活动时,有过几次交谈,上次的户外拓展训练,他俩被分到了同一组,当时,杨工做为小组副组长,汪蓉蓉觉得他挺照顾全体女生的,作为副组长,和组长一同领导他们组还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尽管如此,汪蓉蓉还是因为杨工程师的冷淡而倍感失落。所以找程经理来吐苦水来了。
“不是说沟通交往的‘黄金法则’嘛,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我对人家杨工程师那么热情的,为啥人家那么待我.....难道说这法则已经过时?”汪蓉蓉气呼呼地说。
“以对方希望的方式对待他们”方为王道
程经理听完,稍一沉吟,回答道:我跟你讲个小故事:不同文化下的交往
十几年前,我在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大陆总部工作,当时任职于营运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那一年9月份,在东京的一家客户公司,派来一名职员:美惠子,来我们大陆工厂担任跟单的工作。我负责与她进行项目对接,东京出生的美惠子小姐,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待人彬彬有礼,工作积极主动。但是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共事,我总觉得我们之间的沟通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特别明显是在大家开会的时候:美惠子小姐没有做声,我们都以为她同意我们的说法。经过几天的互动,我们发现,我们错了——她并不是“同意”我们的观点,而是“在公共场合会有保留地反对他人的观点。”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了沟通上的冲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我们自己,也不在于别人,问题在于我们的’期待‘,——我们对对方行为的预期,这种期待,很多时候无关乎对错/好坏。当你了解每种不同类型人的特点,也就是掌握了他们的’使用说明书‘之后,就能够从’了解‘转变为’理解‘:你会理解对方会如何期待你,同时,你也不会对对方做出‘不合理’的期待”。
从知道到做到
“那我,今天是不是遇上了一个与我‘使用说明书’不同的人?”汪蓉蓉若有所思地问道。
“嗯,这个可能性很大,有些人的说明书上写着‘很难亲近,不易快乐’,有的写着‘人来熟’这就需要你认真分辨,好好解读了“。程经理笑着回答道。
“那如何准确地进行分辨与解读呢?”汪蓉蓉朝程经理身前凑过去,急切地问道。
“这就要好好修炼啦〜”程经理微笑回答。
“饭锅,你就告诉我嘛”汪蓉蓉撒娇卖萌起来〜
“要是你A2一个,我就告诉你”程经理回应到。
汪蓉蓉速速拿出手机,打开了有日程提醒功能的APP
“只有做到,分辨与解读——也就是了解他人,我们才知道对方看重什么/要什么,才能做到以对方希望的方式对待他们,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想清楚几点:
1.一个人就如同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的一部份: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所以,对人,进行分辨与解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是不是说,’识人‘这件事情没有办法做到?也不是的,我们可以做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部份,就是通过对方过去/现在的一贯的行为,去了解对方。
2.就像这个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越是深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就越多。那,要将一个人了解到何种细致的程度就可以了呢?这个要根据需要决定。比如在科学研究中,就需要解剖人体,将人体置入放大镜中去观察分析。而在公司里,一般的人际交往中,将人区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就可以满足需求了。
针对你的情况,我建议你可以进行一个主题阅读,推荐:
乐嘉:性格色彩系例书籍。
PDP:《五型领导者》
DISC系列
主题阅读输入之后,要有专题输出,这样的话,你的识人能力就能够得到整体提升。
听完,汪蓉蓉跟程经理反馈了她自己的理解:
我们容易因他人的言行受到打击。比如:老板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说我?团队的小伙伴为什么这样轻率无能?我的男(女)朋友总是忽略我的感受? 特别是在多年职场生涯中,在调解管理者之前的矛盾时,这种感受尤为深刻:矛盾双方当事人,都会为对方的行为感觉意外和诧异,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符准则的,真的是这样吗:
在某些文化中,准时开会很重要,但是其他文化中,悠闲地享受生活,不按时开始会议也无伤大雅。在某些文化中,开会时清晰/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在某些文化中,开会时没有说话,并不代表“同意”,而是“在公共场合会有保留地反对他人的观点”。
之后,她在日程app上写下了这样的行动计划:
1.利用一个月读完:乐嘉/PDP/DISC系列的3本有代表性的书籍。
2.利用一个月完成一个关于识人的主题输出(可以是文章的行式,也可以是培训课件)。
3.理论加上实践:分析网络技术工程师——杨工程师的“说明书”类型,了解他的需求
小咖蓉蓉同学接下来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