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平生心事
关于与朱安的婚姻,鲁迅曾自嘲说:“是母亲娶媳妇,没有我的事。”
26岁那年,鲁迅还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到母亲病危的信,被母亲从日本诳回来,这样和朱安成了亲。
在洞房之夜,鲁迅第一次见到朱安。印象很直观,一张毫无活力的脸和一双时代的小脚。这样的相见,鲁迅很难过,也不知如何开口,当晚自己跑到书房里过夜去了。婚后四天,就和二弟周作人返回了日本。
那时,鲁迅的思想正在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的转变中,他一直是反封建的革命斗士;但鲁迅也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子,他虽有一身反封建的细胞,却无法改变老母亲的封建思想。他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不能让老人家伤心,只有顺从老母亲的意。这是鲁迅没有休妻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鲁迅赡养了朱安大半生至终,但他却始终不吃朱安做的饭,不穿她缝的衣,不和她多出一分交集。鲁迅像摆钟下面的钟摆一样,在自己的内心与老母亲之间摇摆,寻一个平衡。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成了牺牲品。
朱安曾向人诉苦道:“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如此这样,朱安还是用一生时间,对鲁迅始终怯懦,温恭坚贞。
婚姻是现实的,当人们独立意识没有唤醒之前,他们会遵从外部的条件,以为这样是正确的。他们为证明这种观点正确,还会加上很多理由,比如门当户对等等。实际根本的问题,是不知道真实的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匹配的婚姻,实际是三观相对吻合的婚姻。
直到47岁,在之前20年左右的时间里,鲁迅是想跟着朱安一起陪葬的。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写道:“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鲁迅体味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20年后,到底还是遵从内心的真实,与许广平同居,也有了孩子。那时的朱安感悟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听这话不觉让人心酸,也不只是心酸。
那为什么鲁迅一直没有休妻呢?
鲁迅没有休妻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在当时条件下,他会顾虑到如果休了朱安,“侥幸朱安没有自尽,她也会被唾沫淹死,后来到了民国时期,朱安娘家人皆已离散,休妻更是会要了她的命。”
鲁迅提出要朱安读书,让她放开小脚;她便开始学习、读书,也开始往大鞋里塞棉花,再套上小脚;她用心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用自己认为最好的品行来对待一生。可是鲁迅除去赡养她,和试图让朱安接受新思想外,很在意和她在生活上多一分的交集。这种举动,是在细微之处,避免勾起她一丝一毫的虚幻希望。在某种程度上,鲁迅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善意。可是谁能唤醒这个沉闷的人呢,在遗嘱中,朱安依然要葬在先生旁。永远没有觉醒的朱安,最后她还是陪在了鲁老太太身边。
朱安的一生,自以为尽心,尽善,也用一生的时间来追随和迎合,甚至来试图进行隐形的交换;只是终其一生,耗尽自己生命,求于他人给予温存,也悲于求之不得。然而她却始终没觉察到悲的真实缘由,未懂得独立人格究竟是怎样的道理。在那个被洗脑的封建社会里,又能要求朱安怎样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