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读这种纯学术的书,真是心累,真的好多时候要反复读同一句话,读很多遍才理解,甚至读到最后也不理解,只能悻悻然打个问号在旁边,只恨自己以前积累太少,需要额外做很多功课。
顺便感叹一下谷歌学术加下载助手超级好用!
历时两天读完了介绍部分,厘清了我对于二语习得一直以来的误解,原来这个领域是研究第二语言或者外语的学习,关注学习者和学习过程。语言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子领域,叫作instructed SLA。
但就像书里说的:The more one understands the nature of the object of one's profession, the better one is situated to make choices, answer questions, and to best utilize one's time and efforts.
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工作中要处理的事物的本质,他就能更好的做出选择,回答问题,最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努力。
就好像今天外研社的工作人员来给我们展示他们全新推出的AI学习平台,拿着一个PPT毫无起伏地照着念,演示过程避重就轻,好像不知道坐在下面的老师们到底想听什么,讲了半天,演示了半天,也没能很好地回答所有老师关心的价格、操作、设备等问题,实在听起来让人着急。
越发能理解罗胖说的:实在不知道学什么,就去学演讲。
能很好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实在太重要。
感叹完了,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由两部学术著作奠基,一是Corder1976年发表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是Larry Selinker于1972年出版的Interlanguage.
20世界70年代:
以Corder和Selinker(中介语)的核心观点为基础,用描述性研究,试图反对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观。这一时期的二语习得以英语和课堂外的语言学习为主,并因此受到诟病。突出的研究有:习得顺序(语素习得顺序)、能力过度阶段以及错误分析。
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早期,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占了主导地位,但后期,出现了很多对这一理论的质疑,包括:1)如果母语的影响是有限的,为什么有限? 2)如果学习者只需要大量接触目标语,为什么很多在国外呆很久的二语学习者依然不能像母语使用者一样?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二语习得研究开始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比如,Lydia White用语言学的理论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试图推测为何学习者能拥有这样的语言能力。Manfred使用词汇功能语法和语言处理来解释学习者输出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
出现了众多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其中,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占主导地位。
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以中介语的描述和解释为核心,认为语言为人类有的产物,相信普遍语法的存在,将语言学习看作普遍语法与外在语言信息互动的结果。
心理学理论反对研究语言本身,而关注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
21世纪: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已分裂出各种流派,但仍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