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用提高分贝来引起孩子的注意,用反复强调唠叨来告诉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情绪时有失控,被孩子称为坏脾气的妈妈,尽管这样孩子仍旧哭过闹过之后,抽泣着说“妈妈脾气不好也爱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教育方式的失败,如果努力的方向错了,再奔跑也是南辕北辙,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有时自嘲,总是在佛系和鸡娃之间摇摆不定,佛系的时候会羡慕人家的牛娃焦虑自己的孩子会被落下,鸡娃的时候又会羡慕人家的孩子快乐成长焦虑自己的孩子可能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总之每天都立志又每天再推翻,是个拧巴的人。
今天听了这节督导课,沉下心来对照自己,有了新的认知,不敢说顿悟,但绝对可以好好发觉自己深层次的问题,指导育儿的方向,探索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年龄虽小可她也有自己的思想,现阶段她可能很多方面做不到做不好,不是她能力不足,是限于资历年龄还没有发掘出来。每朵鲜花都有她的花期,孩子也是,可能现在纠结的问题再下去一段时间就不再是问题,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我的焦虑只是源自自我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我给予的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放慢节奏,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尊重孩子,把她作为一个平等关系的对象来看待,和孩子一起认识问题探讨方法解决问题,这才是端正的态度。
其次善于剖析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溯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吼叫,批判,斥责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伤害亲子关系,导致孩子的不自信,甚至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她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倾听,理解,共情这才是正确的顺序。我想孩子最大的诉求应该是被看到被理解,不要推开正在需要你的孩子,这也是孩子早期安全感的初始积累。
最后一点,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判性语言。刀子嘴豆腐心,并不是什么好事,语言的暴力远比我们意识到的伤害大。孩子需要被认可,被肯定,她需要从亲近的人的回应中,找到支撑点建立自信,我想肯定和鼓励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希望能够做到不断审视自己,反复觉察自己,否定之否定,再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育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