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说出来,也就解决了一半。
【患者的“看见”】
用了1000多字,由内到外地剖析了自己的考试焦虑。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没有考试,就不焦虑了呢?
答案很狗血,却也很真实。
太阳照常升起,考试焦虑,一样发作。
举个例子,上学期没有优质课,也没有其他不得不考的试。于是乎,我给自己报名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还假惺惺地想着驾照。
这是2017年下半学期。结果呢?我焦虑,我买了参考书,我踩着点儿报了名,一门也没考。到现在,三级证书还在培训学校扔着。
就在前几天,接到通知说可以补考,就好像要重回母亲怀抱一样高兴。再一次焦虑,犹豫,直到被告知不能补考,终于长舒一口气。
上上学期呢?我学了思维导图,一个暑假,竟然坚持下来21天,一天一幅最精美的导图。没错,我所能做到的,最精美的。
这是2017年上半学期。没有考试,带着对画画和思维导图的好奇,这一次,我没有焦虑,玩儿得很开心。
终于为自己做了一件事!
上上上学期,我参加了30天写作训练营,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全勤的那一个。也没有考试,我也很轻松地坚持了下来。
看来,我可以做到刻意练习。就是,别拿考试检验我。
田姐跟我说,如果没记错的话,考研和驾照,是我17年的年度计划吧,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不完全对,早两年我就在琢磨这事儿了,就像16年可以考心理咨询师二级一样,我已经焦虑了一年,最终也没去考。
可以拿来安慰自己的理由,实在是很多,孩子还在吃奶呀,每天还有写作练习啊,上班带娃很累呀……
问题是,已然很辛苦,怎么还给自己找来这么多考试?
答案就在前面:长时间没考试,我也很焦虑。这个“长时间”,就是半年到一年。看看,像不像学期期末考试的时间点儿。
那个因果等同,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直就在那里。别忘了,我用好成绩证明自己,不考试哪儿来的成绩。
知道自己不孤单,是在看过一篇文章之后。某国外大学,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考试,因为发现,这些没有考试的中国学生,焦灼地像热锅上的蚂蚁。
【教练的“发现”】
田导教练点一:
好成绩=好孩子=妈妈的爱,这个等式,真的成立吗?
如果我真的考的一塌糊涂,妈妈就真的一定不爱我了吗?
高考第一年,被卡在三本和二本中间的时候,妈妈是怎么做的?没说没骂没打,跑到身边照顾我呀。
那我,一次次想要证明的,需要吗?或者说,要证明多少次,才算够?
总结:都从坑里爬出来的人,怎么又那么着急想回去?那种粘稠的链接,有什么好处?
田导教练点二:
不能为考试做准备的时候,选择看书,看电影,有没有状态好一些?
好了。
从焦虑状态转到专注状态,怎么就是逃避了呢?这个拖延,是真的吗?dead line之前做完,不能接受吗?
是呀,又快又好地做事情,是谁对我的要求?
如果这就是我做事的套路,唯一需要调整的,不就是领任务后,真正准备前的状态吗?
突破口一。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准备时间提前,让自己更从容?
突破口二。
【我的资源包】
大礼包一:姐姐
你真正的能量未完全绽放。
“长时间没有考试你会焦虑我是这样理解的:哪怕裸考,只要有结果有成绩,也是一种证明,哪怕裸考,因为底子还不错,所以结果也不糟糕。因为没准备还收获了,有点自喜,觉得还不错,是自己有能力的证明。”
“生活平淡,并非处处都是考验。长时间不考试,因为你没有坚实的自信,你还没没有机会去证明能力,也就没有机会哪怕是小小的绽放。”
“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考试,只是绝大多数都不是那种意义上的考试。”
“你可以绽放的空间其实很大。”
一个大大的拓展。为什么我只在成绩好这个层面上接纳自己呢?为什么我只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接纳自己呢?
接纳自己,没有好坏,拥抱真实,就好。
大礼包二:蜜儿,朋友,同事
蜜儿专门打来电话:“比赛规则你见没。我专发你了。”
“收到。被惦记的感觉,非常妙[坏笑]”收到一句回复:“被滋养到了。”还不忘告诉我,找哪些身边的高手。
匆匆,昨天发来三段书本的截图,就是我所需要的。
招教考试的考友,在朋友圈留言回复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病友,你最懂。
办公室姐姐,把去年的备考资料给了我。
敬爱的王老师,也把我拉进了教研群。
办公室帅哥,爽快地答应去帮我磨课。
【总结】
总有些事件,是拿来穿越的。
考成啥样都不缺爱,都不会死。
一次练习。像我做过的那些练习一样。
事儿从根上解,与妈妈的关系每好一些,我就更有力量绽放。
妖祖都说了:“我相信,你和妈妈关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