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疫情长假,时间比较充裕,让我这个平常只看不写的人有时间写一点读过的东西。
最近,读过《被讨厌的勇气》,本书曾连续8周占据亚马逊销售榜第一名,很多名人、学者看完之后力荐。作者岸见一郎,也是公认日本最好的阿德勒思想的研究学者。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研究阿德勒思想几十年浓缩出的精华,可以说,本书是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阿德勒理论的。
心理学,严格来说属于科学和哲学的范畴,只是,一些东西无法像科学一样去计算证明,一直给人一种宗教的意味在里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可能是最耳熟能详的,他的思想支持的是原因论。
什么是原因论呢?它相信凡事都有原因,关注的是行为和事件背后的缘由。假如,说有个青年很内向、性格腼腆、不喜欢与人交际。原因论的视角,关注的可能这个青年可能从小家庭不怎么和谐、父母感情不怎么好,或者是小时候在感情中受过什么伤害等等,造成性格比较腼腆、不愿意与人交际。简而言之,关注事情的原因,因为某种原因才造成现在的结果。现在,是过去发生的事情造成的结果,未来,是由现在所做的事情决定的,这就是弗洛伊德原因论。
可能,原因论很合乎人的感情和直觉,这也是它普及的优势。但是,如果只考虑原因论,你的过去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并且,你的现在又决定了你的未来。所以,仅仅只用原因论的视角,也意味着放弃了追求改变的权利和勇气。而目的论,所提倡的恰恰就是勇气,追求改变的勇气。阿德勒思想提倡,人之所以不自由、不幸福,缺乏的并不是能力,是勇气。
解释了原因论,那么目的论有什么不同呢?目的论,它关注和理解的不是原因,而是动机,行为和事件背后的动机。用上面青年例子,用原因论是因为害羞、内向所以才不喜欢社交。但是,站在目的论的角度,是为了逃避与人社交,所以才用害羞、内向的这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就是原因论与目的论的不同之处。
是的,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看似和人的常规理解相悖,但是,它的实际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缘由。
理解了目的论,就等于是叩开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大门。而原因论与目的论的分歧,正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心理学走向不同道路的开始。
阿德勒心理学即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而目的论又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开端,可见目的论的重要性。其实,掌握了目的论的视角,就等于是掌握了改变的钥匙,它也的确影响了很多人。但是,任何东西都只有实践过、用过才知道它的好坏,而即便理解并且接受了目的论,改变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发生的。这其中,难点在于真正找出行为的动机,那就是事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尽管,目的论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生活中,想要剖析清楚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要用这些心理学知识改变自己,仅仅靠理解还不够,重点在于运用,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特点之一,并不是止步于灌输思想,它从实践中得来,最终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