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咖啡的初次印象是拒绝的,既贵且苦,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竟然喜欢喝。第一次为什么去喝咖啡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肯定是在星巴克,朋友请的,问我喝什么,因为没喝过,所以看了半天,拿铁/卡布奇诺/馥芮白都是些什么啊,馥芮白的馥字读什么都不知道,尴尬了,只好别人点什么我点什么,喝了感觉真难喝,苦苦的;后来逼不得已去了星巴克都是点杯饮料,后来发现星巴克的其他饮料也一样的难喝,所以对星巴克我一般是拒绝的。
最近几年,有个同事很爱喝咖啡,所以就一起喝了几次,没想到几次下来,竟然对咖啡的印象大为改观,香香的滑滑的,回味中有丝丝的苦涩,一段时间不去,竟然心中还有点想念。
所以对咖啡也感兴趣了起来,咖啡如何由来的,有不少传说,最为广泛的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
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後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後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著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後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
八世纪,阿拉伯人开始饮用咖啡,当时是作为酒喝药品使用。13世纪,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Coffee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
顺便说一下,埃塞俄比亚不光是咖啡的发源地,而且人类的老祖母露西也是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320万年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咖啡是咖啡果的核加工而成,咖啡果外观像樱桃,皮厚肉薄,肉甜甜的,不过大家要的更多是咖啡果。
去果肉
咖啡从采收就很麻烦,因为咖啡果实成熟时间不一致,就算一棵树上也是如此,真是奇葩。咖啡果才来之后需要去除肉质,这个过程很麻烦,一般采用日晒,水洗,脱皮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去除果肉的办法,从而产生了全世界最贵的咖啡,猫屎咖啡。
猫屎咖啡产自苏门答腊岛,咖啡果被当地的麝香猫吃了之后再拉出来,不仅外表的果肉没了,咖啡豆里面的咖啡因和酸被吸收了一些,咖啡的苦涩味没有了。经过消化后,破坏了蛋白质,产生更多的氨基酸,让咖啡中带着不可思议的巧克力浓香。这种咖啡的产量非常少,年产500公斤左右,每公斤价格为1000美元。原来的猫屎咖啡是当地人捡野生的麝香猫粪便来制作,后很多印尼生产者将麝香猫豢养于类似兔笼的小笼子里面,几乎只给麝香猫吃咖啡豆,而野生的多以昆虫水果为食,导致营养不良,被动物保护者反对,市面上很少可以看到这种咖啡了。
烘烤
去除咖啡果的果肉对咖啡的最终品质影响很小。而咖啡豆的烘烤对咖啡的质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比较讲究的咖啡豆的烘烤过程,如北方的糖炒栗子,在大铁锅里面翻炒。通过烘烤,可以释放出咖啡中的香味。通常根据烘烤程度来分为轻度烘烤,中度烘烤和深度烘烤。轻度烘烤的咖啡豆颜色为肉桂色,制作的咖啡味道比较淡,偏酸,适合花果调性咖啡如柠檬风味,蓝莓风味。深度烘烤,会让咖啡的油脂完全渗出来,咖啡比较浓香,但是烘烤的时间长会有糊味,也会一声掉香酸和不耐培的香气,主要风味有丁香味,可可味。苦尽回甘,余味无穷,星巴克多采用深度烘烤,同时也掩盖了咖啡品质或因快过期不好的味道。
烘烤好的咖啡可以保存很长时间香味不丢失,不过一旦加工成咖啡粉就要尽快制作咖啡,因为香味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好的咖啡一般都是现磨现做。
泡制
咖啡的泡制方法可以用滚水冲,也可以用开水煮,冲出来的咖啡味道偏酸,煮出来的咖啡味道偏苦。
地中海的沿岸的国家喜欢喝浓缩咖啡(Espresso),这是一种迫使接近封腾的高压水流通过磨成细粉的咖啡制作而成。这种咖啡一般更加浓厚,口味非常强烈,一般用来做其他饮料的底料。比如拿铁咖啡就是三分之一的浓缩咖啡加上三分之二的鲜奶,且加入少许奶泡组成。在鲜奶倒入咖啡杯时候,咖啡师通过手腕的微动作,在杯中画出图案;
卡布奇诺咖啡是浓缩咖啡,鲜奶与奶泡按照1:1:1的比例制作,它喝拿铁的区别是卡布奇诺的咖啡口味重,而拿铁清淡些;
玛琪雅朵咖啡字面意思是以牛奶来上色的浓缩咖啡。传统上,玛琪雅朵咖啡是一杯浓缩咖啡上面加一茶匙的牛奶来点缀注释。
摩卡咖啡的名字起源于位在红海海边的也门小镇摩卡,也是由三分之一的浓缩咖啡和三分之二的奶沫组成,不过会加入少量的巧克力。
这几种咖啡的区别大体可以认为是咖啡和牛奶的比例不同而成,美式咖啡也类似于摩卡咖啡是一份的浓缩咖啡加上二三倍的奶沫,再加上一大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