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
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 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念头错了,那么接下来的所有行为都将会做错,所以我们防止错误的念头,要像检查渡海时,所用的气袋一样,即使针眼大小的气孔都不能有。
而当我们的所有念头都是善念时,那么所有的行为都将是对的,这样做任何事都将无愧于心。所以坚持善念,要像直冲云霄的宝树一样,必须借助其他树木的撑持才行。
我们都知道,气袋一旦有了气孔,就会泄气,这样就无法度海到达彼岸了。
而对应到我们人身上就是说:人性原本就像气袋一样圆满,而恶念就是气孔,只要出现一个恶念,圆满的人生就会不断泄气,所以要防止恶念,就像防止气袋上气孔一样。
王阳明说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掉。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致良知,就是反省审察自己的内心有没有私欲恶念。如果有,就去除掉这个念恶,不让它潜伏在胸中。
再看佛家所讲的善护念,意思就是护住自己心中良知所发的天理,天理就是善念。
只要有一念恶,那么就会念念都恶,只有念念不愚,才能常行智慧,只要一念愚则智慧绝。
万善全,就是《中庸》里讲的择善固执,不断的选择善,就能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地步。
那怎么样才是选择善呢?怎么知道自己选择的就一定是善呢?
这里的善不是外在的事物,外在事物的善恶都是随时变化的,比如我们眼中的英雄是善,但在敌人眼里就会认为他是恶。我们有多崇拜这个英雄,敌人就有多痛恨他,那么这个英雄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所以角度一变,善恶就变了,所以我们选择的善不是外在的善。而是良知所发的天理,只要是良知所发就一定是善。
比如,当你玩游戏到深夜,这时心中突然冒出一个该睡觉了的念头,这就是良知所发的善念。如果按照这个念头去睡觉,就是诚于自己的这个念头,也就是选择了善。
所以《中庸》里说: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意思就是说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做到诚。
当依照良知所发的意去睡觉,就是选择善,也就是《大学》里讲的:诚其意,勿自欺也... 此之谓自谦!
自谦就是心有所亏欠的意思。当我们没有按照良知所发的善意去睡觉时,明明让你去睡,但因为自己爱玩得私欲就是不睡,这就是自欺,然后就会自谦,第二天精神状态不好,于是就开始内心有愧,要是早点睡就好了。
假如当时选择了去睡觉,就是选择了善,那么就是诚其意,没有欺骗自己的善意,那么就不会自谦,也就是不会有愧疚。所以原文里才说 万善全,使得一生无愧,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大学》的功夫就只是一个“诚意”而已。《中庸》里也说过:天道至诚。明善诚身,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善,才能做到诚。
《中庸》又说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真正诚的人,一定会选择良知所发的善意,而诚其意。
如果选择了私欲所发的恶念,就是上面所说的,一念恶,便觉百行皆非!
关于良知和天理,还有一些文言文的意思,没有了解过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一时无法理解。如果继续解释下去视频就太长了,这里暂时不做深入的讨论。我会在以后的内容中逐一解释清楚,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