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7年,52岁的唐玄宗看上了20多岁的儿媳杨玉环,就对儿子说:“朕想娶你的妻子,你可愿意?”面对唐玄宗的要求,寿王李瑁不敢不从,只好流着泪看父亲抢走了自己的爱妻。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她,“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她,“马嵬坡前含恨去,千秋万代笑昏君”还是她。
秀外慧中是她,能歌善舞是她,通达音律是她,善解人意亦是她。
这样的她,风华正茂,如灿烂星辰,叫人爱不释手。
她是谁?她就是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随着武惠妃的病逝,52岁的唐玄宗整日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虽后宫佳丽无数,却都难入玄宗的心。
被誉为“千古宦官第一人”的高力士,堪比唐玄宗肚里的蛔虫般的存在。凭着日常细微的观察,知道玄宗有意于杨玉环,但他看破不说破,只小心仔细地记在心上。
一日,风和日丽,玄宗看着粉红可人的桃花,春心荡漾。待其回到后殿,便召寿王李瑁进宫。
待到李瑁觐见,唐玄宗看着儿子,微微皱眉,预言又止。李瑁见状,忙行礼道:“父王,如此急切地召见儿臣,不知所为何事?凡儿臣力所能及,定义不容辞,竭尽全力。”
唐玄宗终是迟疑地开口道:“朕想娶你的妻子,你可愿意?”
李瑁闻言,瞬间石化般立在原地,随即忙回应道:“父王,且待儿臣回去思虑一二,再回复您。”
唐玄宗不悦地摆摆手,“嗯,去吧。”
李瑁速速退出,一路上心不在焉,忧虑重重。
唐玄宗望着李瑁远去的背影,目光狐疑地问道身边的高力士:“我心悦杨玉环,然碍于身份伦理,不能拥有她,心有不甘哪。”
高力士俯首低语道:“皇上,我有办法。”
“哦?说来听听!”玄宗饶有兴味地说道。
“可让杨玉环出家,之后再让她还俗进宫。”高力士笃定道。
玄宗愣怔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极力掩藏住内心的澎湃,微笑着满意地点点头。
此时的杨玉环,年二十,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即为唐玄宗的儿媳。
公公爱上儿媳,这是真真儿的有违纲常伦理,可偏偏它就发生了,还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不日,玄宗不等李瑁回应,便急不可耐地下诏:“今命杨玉环,入感业寺,为女道士,为祖母祈福,非诏不得出。”
寿王李瑁闻之,敢怒不敢言,只好违心地接受,流着泪看父亲抢走了自己的爱妻。
自杨玉环入感业寺后,玄宗不时地送去吃穿用度等生活必须品。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唐玄宗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杨玉环日渐敞开心扉。
五年后,即天宝四年,玄宗为寿王李瑁与韦昭训之女赐婚以作补偿。又是一日,桃花盛开,艳阳高照,唐玄宗携杨玉环自感业寺还俗回宫,封杨贵妃。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紧跟着做了丞相,其家族其余成员皆得封赏。
自此“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与杨贵妃,琴瑟和鸣,志趣相投,他二人,是伴侣,是知音,亦是知己。常言道:“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慰风尘。”
奢华的骊宫内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骊宫外民不聊生,一片萧肃。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破了骊宫内的安逸享乐。安禄山带兵直取长安,迫于无奈,唐玄宗携杨玉环,随一众将士,仓皇出逃。
常言道:“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待一众人行至陕西马嵬坡,突生变故,随行将士积攒许久的怨气怒气瞬时爆发:“若非因皇上宠爱杨贵妃而怠政,我等何至于此。今日我们便要杀了这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
不杀她,难解我等心头只恨,否则恕我等无法再护君左右。”说罢,便提刀送杨国忠上黄泉路。紧接着,矛头直指杨贵妃而去。
唐玄宗箭步上前,拦在杨贵妃身前,怒吼道:“她只一介弱女子,怎得背负这等罪名?你们也要造反吗?”
高力士忙劝解道:“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不待玄宗思量,杨贵妃冲破阻拦,端的是不卑不亢,泪光闪烁的眼眸,尽是对玄宗的不舍,还有对世俗人性的绝望:“三郎,今生得你所爱,为你所宠,媚娘享尽这世间荣华富贵,便不悔此生。
若我今日赴死,可换你后世安稳与大好江山,便是死得其所了。”说罢,杨贵妃猛冲上将士的矛头……
花钿委地,狂风呼啸卷起漫天黄沙,裹挟着玄宗救而不得的泪和杨贵妃香消玉殒的血。
危难过去,还都路上,唐玄宗“故地重游”,然不见杨贵妃的尸首,不禁黯然神伤。华清池水依旧温润,却不见肤如凝脂的美人;骊宫依旧高耸入云,霓裳羽衣却不再;金屋龙榻依旧辉煌,却不知该将谁来宠。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