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0——6岁幼儿心理百科》有感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初中生,三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孩子,面对孩子们各种复杂的问题,尽管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但还是深深地觉得有一种无力感。
书中英国的布鲁汉爵士曾说:“如果一个人学到的东西可以擦掉,那么孩子在幼年期学的东西,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清除,而长大后的学问,不到一周便可全部清除。”
罗素曾说:“孩子的品性在6岁以前已基本形成了。”
足见幼儿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农村家长都认为幼儿时期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孩子一生下来就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看管。大多数爷爷奶奶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只觉得孩子吃饱了不闹人就行,更不用说每晚讲故事带孩子读书了。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更觉得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应该由学校来管。
上小学时有部分老人以年纪大了,辅导不了学生为由,任由孩子随意发展。我在初中教的时间越久,越觉得幼儿园时期,小学时期对孩子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孩子们能遇到一位知识渊博,能带孩子们读书的老师是多么幸运。
书中对我影响较大的一节是:异域的启迪。日本在学前儿童教育上,他们特别强调培养儿童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周围环境自然积极接触的能力和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他们对孩子生活技能学习的重视,往往高过一般的“学科”。3岁前尝试自我完成,3岁开始培养团队意识。
在德国人的观念中,“玩”是孩子的天职,是不能受天气和气候影响的,需要改变的只是孩子们的衣着,“没有不对的天气,只有不对的装备”。德国父母普遍认为:德国幼儿园教育是用来补足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不是替代家庭教育。她们认为幼儿园不应该系统地向幼儿介绍知识,读写算上小学时再做。
芬兰幼儿教育很注重让儿童贴近大自然。所以在那里随处可见完备的开放复合式自然游戏空间,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找到最贴近天然的游憩环境。
芬兰的幼儿教育理念始终强调:父母永远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启蒙老师。
上述国家的学前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十分重视与家庭的密切配合,注重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合作。幼儿园应成为家庭不可缺少的助手,它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不能替代。
在我们中国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仍需要提高。就我所在的城市,每年6月1日儿童节,圣诞节……遇到一些节日了幼儿园才邀请家长共同参加活动。一些有先进理念的幼儿园开设了家长课程,户外实践活动,幼儿园对家长开放日……
在日本德国芬兰这样国家,家长可以参与幼儿园管理与教育、改善设备与环境、设立家庭联系专栏和家园联系册,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幼儿教育做的也不错,但仍需要继续努力。
教育的根永远在家庭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气氛便是空气和水分。可见教育的根在家庭。
萨尔博士说:“许多父母误以为教育孩子专业性很强,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其实,对子女未来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和老师,而是家庭和父母。”
0到3岁的早期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凡是早期家庭教育有缺失的,4到6岁补还来得及。有研究显示,培养幼儿健全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讲故事或读故事给孩子听,通过让孩子听蕴涵道德性的故事来培养其品格。15岁前,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农村好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全归老师管。
就我所在的学校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吸烟 喝酒 打架 谈恋爱……有意识的父母,当他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时他会积极主动地到学校配合老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影响感化自己的孩子。有小部分学生甚至出手打自己的爷奶父母,更有甚者把老师的电话拉入黑名单,坚决不到学校去。无论是学习好的家长还是成绩一般的家长,知道积极与老师沟通孩子情况的人,每个班仅有一两个。
班级里有一些孩子特别聪明,但是父母对教育不重视,孩子在初一成绩还行,到了初二成绩就赶不上别的同学。有些孩子特别刻苦,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父母劈头盖脸一顿骂,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这部分孩子成绩也在直线下降。
班里也有一些孩子,不是特别聪明,资质一般,但是他们的父母整天很注重与孩子沟通,能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在孩子身边。这些孩子的成绩保持直线上升状态。
所以孩子能否健康阳光地成长,比拼的就是其父母的心态、涵养与毅力,甚至包括若干行为特征。孩子的教养,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赛,关键不在于起点,而是在于怎样完成这场人生的马拉松。
孩子的成长是缓慢而又美好的,匆忙的脚步会打乱他的节奏,沉重的包袱会压弯他的背脊,盲目的催促会迷乱他的方向。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每次成绩一出来,父母第一反应是孩子哪门成绩考差了,需要到哪去上补习班?有些父母一意孤行,不给孩子沟通交流,如果孩子不上辅导班,就说出各种理由劝说孩子。理智的父母往往会跟孩子一起分析试卷,分析考试得失,下阶段该如何努力。我接触了太多的父母,他们的焦虑直接影响到了孩子。
因此从容面对孩子成长的喜与悲、哀与乐、成与败、对与错,慢慢警觉孩子世界里的别样风景,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城市小学现在已经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她们开设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农村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些地方做的非常不错,有些地方还没开始行动。
父母不能放弃自我成长
一些父母总是说自己没有上过学,知识上不会。其实这样的话是实话,可是现在有些孩子会这样想:父母都不会,干嘛逼我学会?
要改变孩子,做父母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孩子的成功其实在于父母的有效引导,榜样示范,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到这些“什么样”。父母要和孩子共同体验人生;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尊重,理解和爱;做一个专心细心耐心的不断学习和反省的家长,凡是要求孩子的父母都要做到。唯有父母不断成长,孩子才能更有动力。
教导孩子必须趁他年纪小,不然就来不及了。《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已经形成了坏习惯,再来禁止,相当吃力又可能纠正得不彻底。多数人的性格,在三至五岁期间已经形成,将深刻影响其一辈子。
父母也有必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自己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孩子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书中说:一所名牌大学曾做过一项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内容是目标对人的影响。结果显示:3%有长久且清楚的目标,10%有较清楚,但短暂的目标,27%没有目标,60%目标模糊。25年后,那些有长远且清楚目标的人,成为社会各领域顶尖人物,有短期目标者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目标模糊者生活在中下层,没有目标者则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一定让孩子有一个明确且长期的目标,并让孩子为之努力,专注地向目标前进。
正如书中所说:一粒种子极可能躺在泥土里无声无息的腐烂掉,也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一块铀矿可以平凡无奇地躺在石头里,也可以发挥出惊天动地的能量;一个幼小的生命可以在微视的摇篮里任人摆布,也可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我们所要做的,就让孩子大胆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不断的与社会融为一体。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发展,我们要做的是信任和陪伴。理解儿童的爱动本性,引导他们更好地在动中学习、在动中进步、在动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