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来,丝丝微风中夹杂着阵阵粽子的香味,弥漫在鼻尖久久未散。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端午节,那些萦绕在脑中的关于端午的记忆,伴随着这浓郁的粽香渐渐散开,温暖着这聒噪的时光。
去年端午节前夕,我接到了母亲的电话,让我回去的时候带一些红枣回家,说要包红枣粽子。我苦笑着说:“妈,我回家的时候随便买几个粽子就行了,又吃不了多少,你也懒得折腾”。母亲略带呵斥的语气说:“外面买的哪有那个味咧”。犟不过“固执”的母亲,我只好连忙称好。我知道,母亲之所以这么执着于在端午节包粽子,除了是满足我的口欲之外,更多的是丢不下心中那份情结,这种情结,传承于先辈,生长于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几十年来,母亲在端午节包粽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端午当天,清晨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雨露未干的气息,初升的朝阳透过小区的林荫洋洋洒洒的照射下来,在地上形成斑斑点点的倒影。随着微风肆意舞动着。我牢记着母亲的嘱托,一大早就扎进了附近的农贸市场,此时农贸市场早已人声鼎沸,随处散发着端午特有的气息。一串串各式各样口味的香粽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摊铺,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小铺门口摆满了糯米,花生,红枣,艾草.....让人眼花缭乱。一圈“搜寻”下来,挑了一袋颗大粒满的红枣意犹未尽的离开,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推开家门,就看见母亲在院坝里淘洗着糯米,一粒粒米粒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旁边堆满了一摞翠绿的粽叶。母亲见我进来,赶紧招呼着我去洗手过来帮忙。我苦笑着说:“妈,你年年包粽子不腻么?”母亲白了我一眼说:“怎么会腻,粽子是端午的魂儿,端午节怎么能少的了粽子”。在闲谈中,粽子的辅料已准备就绪。只见母亲熟练的将粽子里一层外一层的包裹好,里面掺杂了我最爱的红枣和腊肉馅,不一会就包了一小簸箕,粽子的个头大小一样,好像是用模具倒腾出来的一般。看着那散发着肉香和圆润的红枣,让我馋的不行。母亲嘲笑到:“都那么大了,咋还那么馋嘴”。我插不上手,只好蹲在灶台前帮忙生火。不久,母亲便将包好的粽子放上了蒸笼,随后吆喝一声:“上大火”。虽已是下午,但头顶的烈日依旧再散发着它的余威,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灶台前的我额头冒出了一颗颗豆大的汗珠,虽然酷热,但心里却流淌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不一会蒸子里面溢出了扑鼻的香味,端午的氛围,也如糯米和棕叶一般,越煮越香。
“熟了”,母亲突然的一声让昏昏欲睡的我顿时来了神。正当我要掀开蒸子,母亲轻拍了我一下手:“慢点,烫”。我连忙抽回了手,笑嘻嘻的看着母亲。只见母亲拿着一块湿毛巾熟练的打开了蒸子,顿时一股浓郁的香味弥漫开来。一个个粽子散发着香腾腾的热气,让人馋延欲滴。母亲不顾我的馋意,将其中几个粽子用碗装好,并让我准备好香纸祭奠先祖。这样的仪式,从小打到大我早已见怪不怪。几十年来,不管风雨,端午包粽子和祭拜先祖是母亲雷打不动的情结。似乎只有走完了这个流程,才算完成了传统世俗交予给她的任务。
祭拜完后,母亲将两个红枣粽子递到了我手上,笑着说:“馋坏了吧,快吃”。其实我知道,我心心念念的并不是母亲手中的粽子,只不过是为了陪母亲完成她心中的端午“结”。我使劲咬了一口,笑着说:“还是熟悉的味道,和以往一样的好吃”。在夕阳落日的余晖中,我,母亲并排而坐,斜阳将我们的身影拉的很长,将端午的温情和家的温情融进了那抹时光。
端午,凝结着中华儿女那传承千年的情结,端午的粽子,它寄托着千百年来对先祖的悼念,也承载着传统文化那千百年来的根。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个民族难以割舍的情怀。它是端午的象征,也是端午的魂儿,亦是千千万万人心中那难以舍去的端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