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国际性顶级大奖似乎都开始青睐中国作品,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近日,又一国际奖项“世界最美的书”授予中国,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瑾设计的《订单——方圆故事》在参赛的近60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了金奖。
“世界最美的书”是由德国艺术基金会主办的评选活动,自1961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6届,代表着世界图书装帧艺术的最高荣誉。评选组每年仅评出一个金奖,如果参赛作品本身艺术水准不够硬,则宁可空缺,也不选出不够格的。而此次中国选送的作品《订单——方圆故事》这本书,据说是以全票的形式拿下了金奖桂冠的,各大新闻媒体平台一时沸腾,让我们先来围观一下这本书的设计。
这本书同时还在2015年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当时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封面采用包装纸,书名仿照订单,选材和设计都很新颖。以出版社往来信件作为开头,每一页的签名都附上不同的肖像,趣味十足且富有个性。设计打破常规,在前言和目录之间插入图片,书口呈动画图像翻阅形态,激发读者去探寻和发现。”
如果你觉得这段话讲得有些不清不楚,相信当你拿到这部书时,那种美感会扑面而来。《订单》这本书的内容是围绕西安一家独立书店“方圆工艺美术社”的发展历程而展开的,描绘了两代人开书店的温情故事。我想,在每一个爱书人的心中,恐怕都有着一个开书店的梦想,或者说一种情怀吧?
其实,在历年的评选活动中,中国选送的图书作品一共有15本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但除了《订单——方圆故事》之外,就只有2004年的《梅兰芳藏戏曲资料图画集》获得了金奖,其他的都是银奖、铜奖和荣誉奖。时隔12年,中国图书装帧艺术似乎又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些美书的细节,可以到中国最美的书官网上查询。当然,最好是能拥有一本,那种亲自抚摸一本美丽的书的爱惜之情,丝毫不会亚于爱惜一位美丽的情人的感觉。回想一下,小时候在书店、地摊或者父亲的书柜里翻到的书籍,那种朴素的装帧和如今真是不能同日而语,当然,那时候我们也不会去过多关注书的颜值。那么,这个时代为什么书的颜值似乎显得很重要了呢?
已经有不少专业的书籍装帧设计人开启了工作坊,专门为书籍出版的装帧设计提供服务。以上的获奖书目中,像朱嬴春、刘晓翔、小马、橙子、吕旻,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什么都追求美感、精致、颜值的时代,似乎正预示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强势崛起将不可阻挡的到来。
回到书籍本身,精装书和精致书的流行,似乎也正在验证着纸质书将走向一个礼品的方向。那么再进一步想,不得不又想到另一个问题:纸质书在未来会大面积消亡吗?
长期以来,纸质书籍都承担了承载人类绝大多数文明成果的重任,而电子书的崛起,显然正在弱化这一作用。很多年前就掀起的“纸书消亡论”,如今依然争论不休。一开始,我也是绝不相信纸质书会消亡的,但后来越来越觉得,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迟早的问题。现在纸媒和传统出版业面临的窘境似乎也在一步步证明着这一点。
如果再把时间的纬度拉长,在纸张出现以前,古代中国用兽骨、青铜器、竹简和娟帛记录文字,现在它们消亡了;古埃及用纸草、羊皮卷记录文字,现在它们消亡了。古巴比伦用泥坂、岩石记录文字,现在他们也消亡了。古希腊人用羊羔皮,古俄罗斯人用桦树皮记录文字,现在他们都消亡了。它们都被一种更先进更便捷的方式——纸张——所取代,那么凭什么就说用纸张记录文字这种方式,不会被更先进更便捷的数字化取代呢?
而今多看阅读、豆瓣阅读、kindle等平台的电子书软件,Kindle Paperwhite、索尼DPT-S1等电子书阅读硬件,都渐渐的赶上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并且携带了纸质书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一件轻薄的电子产品,就可以塞下上百本千本万本的书籍,这是以前任何一种载体都不敢想象的。而且这种载体非但无限接近纸质书阅读体验,甚至在多媒体呈现、笔记摘录整理、实时查询、分享互动等方面远超纸质书,用句套路化的句式来说就是:电子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电子书的时代还会远吗?
在斯派克·琼斯的电影《她》(her)中,男主是一位信件撰稿人,擅长写出细腻深邃感人肺腑的信件。在电影中,纸质书已经几乎被电子化完全替代了。当男主听到还有一家公司可以制作纸质书的时候(意味着可以用纸质出版他创作的信件的可能,这也是女主机器人极力鼓励他去完成的一件事情),那种欢喜溢于言表的状态,恐怕会让人很多人有感慨吧。
所以我们生活在了一个极好的时代,可以随意阅读纸质书,也可以自由阅读电子书。也许有一天,纸质书会像电影中那样,变成一种小众的礼品,但是至少在现在,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趁着好年华,多读一些书,多去图书馆、书店逛逛,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