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勤奋,勤能补拙,吃的苦中苦,方位人上人,这些理论这些观点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可是勤奋就一定能成功么?
八十年代时,中国人民日报 报道了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这里面没有讲怎样的数学原理,而是讲了陈景润学习怎样怎样努力,做题时用的草稿纸一麻袋一麻袋的,走路会因为想题想的入神而撞到电线杆上,那时候人们看到这篇文章就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出人头地。
就拿中国乒乓球来说么,中国乒乓球在奥运会上屡屡得胜,获得这么大的成功,来源于什么,还不是来源于一整套的练习方式,得以培训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么。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10000小时定律,他的定义就是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每天3小时,练习10年。每天十小时三年。只有受到如此多的训练,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看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讲来讲去,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我没天赋,现在努力也不一定能成功,难道我一辈子就要碌碌而为么。
成功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练习
什么称之为练习呢,这个我感觉比较好理解,我们生活中每天炒菜,上课学习知识点,练习吉他,学习新技能,每天看文章等等这都是练习。俗话说孰能生巧么,一件事物要从陌生到熟练就是不断地练习来完成的。练习每时每刻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这里我就不做多说明了。
练习的本质就是针对重复练习。
刻意
刻意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特意从事某项活动,心理学家表明,人们的生活学习按照适应区域分为舒适区 、惶恐区,惶恐区就是你想都不敢想的事,一想起来就一脸懵逼,而在这两个区域之间还有一个区域学习区我们也称为脱离舒适区,就是做你从来没做过的事。
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处在舒适区这个范围内的,就像我们每天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重复过去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我们每天按照这些分工按部就班的在各自的岗位每天重复这些行为,越来越熟练,以至于大脑已经对这段区域产生依赖和舒适度,就拿下象棋来说吧,在普通人眼中下象棋就是为了高兴,就图个心里爽快,而在高手眼中,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感觉舒服而下象棋,他们喜欢不停的挑战自己,做自己从来不会做的事,读书也是一样,有些人每天都会读很多心灵鸡汤,嗯说得对,说的就是我心里想要发泄的情绪,你如果单单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而读书,为了自己心里舒服而读书,那么你读一辈子也成为不了读书的高手。
高尔夫界的高手老虎伍兹是高尔球界很多人的偶像,他为什么成为高尔夫球界的高手呢,让人佩服的就是,他往往能在挥杆时遇到特殊情况下,能在半空中停止挥杆,你肯定会说这个我也会,可是对于专业高尔夫球员来说,挥杆已经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要想在挥杆中途停下挥杆对他们来说,很难做到。
理解了这个再反过来看待中国的应试教育,见证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我们每天按照老师指定范围去练习题目,这就把学习限制在了一个特定范围内,为什么有些学霸,大学毕业工作时往往发挥不了自己学霸的力量,因为他们已经被限制在了舒适的学习区,只会做范围内的事,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分低能会产生在我们国家了。
刻意的本质就是你在做你不会做的事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在做你不会做的事么+3
每个人的起跑线也许是不一样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努力是必然的,但是你要学会脱离你内心的舒适区,去做你不会做的事,只有不断的挑战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你才能成为一个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高手。
我是小白,我在努力做我不会做的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