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崇洋媚外”?这是指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丧失民族自尊心的一批人。那么,过外国的节日,便是丧失民族自尊心了吗?既然如此,又何必要过劳动节、妇女节、父亲节和母亲节?如此一概而论,确实有失偏颇。
诚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洋节”,是有必要的,但必须要把握好尺度。所以,“坚决”抵制西方“洋节”,要坚决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若是过分,未免囿于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有以偏概全之嫌;若是放任,则又要担心是否会被西方文化渗透国民思想,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外来事物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兼收并蓄”的发展思想,将这一标准套用于“洋节”上,自是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再去分析寝室阿姨在感恩节送学生礼物的现象,才能做到尽可能的客观合理。
一方面,阿姨的善意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感恩节送出礼物,目的无非是感激同学一年来的照拂,其行为本身和在父亲节、母亲节送父母礼物并没有什么不同,初衷都是善意的。阿姨没有像真正的感恩节那样吃火鸡、和家人团聚,而是取其精华,选择展现“感恩”的本质,化繁为简,给学生送礼,难道不是感恩节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土壤确实不适合感恩节生根发芽。感恩节起源于美洲移民感激印第安人帮助他们生活,但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移民在适应了美洲的生活之后,很快对这里的原住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一边在嘴上说着谢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一边蔑视甚至虐待印第安人,这就是创造了感恩节的移民们所做的事。我们歌颂爱情、亲情和劳动,接受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和劳动节,但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感恩”。
根据这两个方面,我认为,真正的“崇洋媚外”是把西方人过感恩节的方法照搬照抄,甚至了解感恩节的历史后依然选择袒护。但感恩的行为本身是不应该被批判的,阿姨或许并不是想要庆祝感恩节,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理由来让她赠送礼物这一行为显得不那么突兀,为什么要因此被举报,还要遭受如此之大的非议?
面对善意不知感激,甚至冷嘲热讽,这样做,难道就比“崇洋媚外”地“过洋节”更高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