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暑气消失,天气渐凉,寒生凝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逐渐频繁,因此温度下降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有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
“二候玄鸟归”,玄鸟,燕子,乃南方之鸟,此时自北而南迁。
“三候群鸟养羞”,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群鸟储存食物准备过冬。
白露节气有许多传统习俗:
收清露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清明、白露两节气祭祀规模最大,历时一周。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传统习俗,“白露必吃龙眼”。龙眼本身可以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
白露茶
茶有“春茶苦,夏茶涩,秋白露”的说法,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到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节。
关于白露的诗词: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最唯美的白露诗词,节序已是深秋,天才破晓,白露成霜,可我思念的人儿,却不知道在哪。眼前景色空灵缥缈,塑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且休兵。
月夜深秋,清露盈盈,怎么不引发思念之情?闻戍鼓、听雁声,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弟兄离散,天各一方,看到眼前的深秋景象,遂结无限深情。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暖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白露暖秋色,月明清漏中。”清新优美,蕴藉隽永。
《秋夜》
宋·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夜近,却愁无处着秋声。
秋天乃是肃杀的季节,宋玉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句,于是悲秋成为永恒主题。而诗人偏作拗折,不但不写悲秋,反而用违反常情的豁达语来达到更深层次抒情的目的,把阵阵凄凉秋声写得有趣,更突出愁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