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和室友去了省内一所有名的大学打卡游览,没成想误打误撞参加了一场读书会,还被大学生记者当作是本校学生拍照发到了学校微信公众号里,当时完全听不懂台上的教授、博士、翻译大拿们在说什么,只记得他们推荐了几本书,虽听不懂内容,但我掏出手机记下了几本书的名字:其中几个字至今躺在我的手机备忘录里:《美食家》——陆文夫
也蛮“佩服”自己,两年了,对这场沙龙中所提的文学作品有着畏难心理迟迟不读,却也没把笔记删掉,也许正是这冥冥之中的缘分?带着一点紧迫感,于两年后的今天读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想窥探大家笔下的苏州美食,渐读才知,这是美食餐桌上的苏州人事,也是当年时代背景下的人物侧写。随政策变化、思想变化、时代的进步,高小庭和朱自治的关系交织相缠,颇有几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味道,在时代大潮的拍打下,人物命运几度沉浮,短短一篇却精悍深刻地描写了世事复杂与人物间的是是非非:朱自治“资本家”气质在各项运动的打磨下把吃货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有钱时吆五喝六——为了吃;落魄时穷思极想甚至低声下气——还是为了吃;凭靠一张嘴浑了个美食家的名号,颇有些讽刺意义。然而这个人物也有些可爱:比如他记着高小庭奶奶爱吃肉,给了赏钱特意嘱咐,这个细节和他给乞丐撒钱是有着鲜明的对比,人物性格顿时立体了起来;再比如他对苏州美食的研究,也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实践功力没有,理论知识倒是很丰富,用其夫人的话说:“全靠一张嘴”,这让人忍俊不禁:这胖子到底还是个会吃不会做的“资本家”呀!
相比之下,高小庭的人生像是酒席上一锅油汪汪鸡汤旁边的一碟凉菜,在酒肉中显得独特清新。底层出生的他不论何时都不忘百姓疾苦,虽然有些“过了头”,但可贵的是他一直都在心中保持一份清醒,三套鸭好吃吗?我想即便不好吃也能称得上是难遇的珍馐,可是高小庭不论是“小高”还是“老高”,他内心的坚持从没有动摇过,这种倔强也更显质朴与珍贵,而两人之间这种对立又统一的的形象紧抓人心,让人思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理想的人生?
朱自治体现着高雅的文化,但这高雅却建立在以剥削为主的生存方式;高小庭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愚昧。这两个人物身上被肯定的因素的统一——高雅的文化形态与健全的生存方式的统一,才是理想的人生。
《井》这篇短篇小说像是更深层次的“吃”,折射出封建思想吃人的历史——一个高知女性不被理解与重视,在错误的婚姻里痛苦迷茫,从而放弃了生命。这与人物自身懦弱悲观的性格有关,但当时时代背景下女性不受尊重、不被重视、思想闭塞更是把主人翁徐丽莎推向深井的凶手。
书中徐丽莎也是几度沉浮,开场先是弱柳扶风我见犹怜,随后受婆婆丈夫欺凌怨妇模样,随着改革春风,徐丽莎的事业和人生也迎来了高潮,她春风拂面气质出众,俨然与小巷格格不入,正当她满怀憧憬准备像学术、生活的新高地出发时,谣言、恶语、丈夫的逼迫再次将她重新击落,心上人的抛弃将她打至谷底,于是在这口小巷人离不开的深井旁,她选择结束自己的人生。
这口井古老而又难以干涸,隐喻着现代文明封建文化的僵而不死,不断侵袭着社会、国家、思想健康的肌体。
名家之作能堪称经典,就在于短短一篇内蕴含的深刻意义,让人回味无穷,想再读几遍探得深意。在时代的大背景、苏州巷陌的小环境下,写人生百态,写街头百味,看的是命运起伏,悟的是历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