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831/1001(18.2.1)
1
早上在听《得到》知识新闻,听到一个这样的信息:
“英国市场调研公司Mori发布一个新报告《认知的痛楚》。研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通常情况下与现实是不相符的,而且人们对世界的大部分认知都要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
研究人员向3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对象做了同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出现了某种特定的反应模式。比如,过去15年内,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谋杀率都已大幅下降,但参加问卷的大多数人却不这样认为,觉得谋杀率降低的人,只有不到10%;世界范围内因恐怖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有所降低,但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是这样;人们还会高估未成年人怀孕的数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调查对象认为,每年大约会有一半的未成年少女怀孕,但实际上,未成年怀孕最高的国家,比率也只有6.7%。
研究人员解释,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事情很糟,一个原因是基因决定了我们更倾向于相信负面消息而非正面消息。有位神经学家曾做过相关实验,一组实验对象观看了一些能够激起正面情绪的照片;另一组观看了能够激起负面情绪的照片,两组人员的脑部活动都会被记录下来,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对负面画面的反应更为强烈。 与正面信息比起来,我们的大脑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处理负面信息,并且会更容易记住那些负面信息。”
2
比如:
职场小丽因为主管的一句话就误认为主管对他失望了,准备辞退她,结果她就想多了,主管根本就没有那个意思。造成了她接连工作出错,导致和男朋友关系也出现了裂缝。
前两天我也捕捉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发现自己就有“往坏处想”的念头。我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出“问题”了,展现给别人看到的是很阳光积极的,可是内心的消极面,也确实存在,我甚至想,我正常吗?
今天看来,我们想太多,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远古时期,人们对于负面信息很敏感,以随时逃离危险。童年时期,外界会对我们有很多期待,我们逐渐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形成某些“人生准则”。这些准则会潜移默化地跟我们的个性紧密结合。所以很多时候,内心就会有强烈的活动。
如果内心活动是正面的,就会对工作有激励的作用。如果内心活动太负面,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式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是的,是天使也是魔鬼。
3
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总是想到坏的一面,有负面情绪)怎么办呢?
(以上部分中午完成,到了怎么办这一环节卡住了,因为还没想到路径,虽然转念说起来很容易,但我觉得应该有工具可以帮助认识自己,转变思想。刚好晚上读书的时候,就读到了一种方法,不妨试试看。)
【举例说明】
又要过年了,丁丁想到要回家面对父母、亲人,无比痛苦,他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材料,到现在还没扎找到女朋友,情绪中充满了自我否定和自责,甚至想不要回家了,可是不太现实,过年应该回家的。
我们尝试让丁丁可以这样自问:
①为什么觉得痛苦?
——因为他们会问我,你怎么还没有女朋友啊。
②为什么这个问题你觉得痛苦?
——因为这让我压力很大。
③痛苦和压力本质上是一回事。那到底为什么?
——因为我自己为此已经很难受了,却还要面对他们的追问,不但得不到理解,感觉还像在伤口上撒盐。
④为什么爸妈不仅不理解你,反而责怪你?
——因为他们没想过我的压力,也不知道我的痛苦。
⑤为什么他们不知道?
——也许我可以趁着回家,在他们提起这件事之前,先跟他们聊聊。
这样反躬自问,能帮助钉钉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不是没有女朋友,而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压力源。若他自己都不清楚,父母怎么可能会清楚?并且,追问到最后,产生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主动跟父母坦诚沟通。
这种方法叫做——五个“为什么”。
还有一种方法“垂直剪头法”——也来试试看。
还延续用上面丁丁的例子。
丁丁过年回家,担心父母追问为什么没有女朋友,在问过自己五个“为什么”之后,他决定和父母坦诚沟通。结果,沟通的情况大大出乎丁丁的意料,他的老父亲、老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跟他倾诉,因为他不结婚,他们承受了很多来自亲戚的压力和白眼。他们根本不听丁丁的解释。最后,他父亲甚至说:你哪怕结了婚再离婚呢,我们也不至于这么丢人!
丁丁心中无法抑制的怒火,觉得父母纯粹就是自私,把压力转嫁到自己身上。他没克制住,和父母吵了一架,摔门出去,回到自己的房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自己想的太天真了,这是,还有一丝的理智在提醒他,用“垂直剪头法”来内省自己的认知问题。
父母根本不关心我的幸福,只考虑他们自己丢不丢人!
——“如果他们真的这么想,我为什么要为此而生气呢?”
那就意味着他们不是真的爱我!
——“假设他们真的不爱你,又怎么样?”
如果父母不爱我,这世界上就不会有人爱我了!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人爱你,又怎么样?”
那我就会很孤独,一直孤独到老,孤独到死。
——“孤独终老对你来说意味真什么?”
意味着我的一生毫无价值。
——“孤独的人的一生是没有价值的,这个认知是对的吗?”
总结
用自省式的提问的方法,用于解决内在认知的问题,或者追问外在事物的本质,如果方法使用得当,不仅可以解决问题,更可以处理自己的情绪,降低“事情总是往坏处想”的思维。
每个人都应该训练强大的承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做一个心理资源丰富的人——更加包容、豁达、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