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查房七床的老太太又说头晕了,直直的躺在床上,头一点也不敢动,室内空调开着,很冷,很冷。
我和张医生在问五床情况,另外几位都在围着听七床说 ,忽然间想起三天前的情景:
五床赵阿姨说双太阳穴胀痛难忍,七太躺在床上说不能动一动就会天旋地转恶心呕吐,给五床开了两剂柴胡五苓散加减,今天赵阿姨说头基本上胀痛消失,感觉比较轻松,
而七床老太太症候和那天雷同 说话鼻音很重,还有点鼻塞,颈部僵硬不能扭头,家属一直追问为啥昨天好好的,为啥今天又加重?
我解释说吹空调凉了!
看着她们根本就不相信的样子,只好自己走上前,用毛巾把外露冰凉的双肩裹起来,然后拉过来夏凉被盖住,推大椎肺腧风门风池,护士过来了,给输上液,嘱咐喂了点热水,一会儿,微汗出了,说头晕减轻了。
头晕,是个症状,病机比较复杂,头晕和头昏是两个概念,头晕属于眩晕范畴,内科教材是这样来描述的:
眩晕是由于外感、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
外感眩晕及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眩晕辨证论。
到这为止,相信大家都可以判断出老太太的眩晕很明显属于外感引起,否则不会汗出好转。
家属询问,她没说怕冷啊?为何认定为受凉导致呢?
老太太年过七旬,空调房温度很低,夏凉被盖着腹部,盖着膝盖,脖子部位相对来说是被忽略的地方,颈部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枢纽部位,颈部活动角度大皮下脂肪薄,颈部的风池风门肺腧等部位,非常怕风怕冷,因为寒性收引,会阻遏气机,影响气血正常的运行,一旦受风着凉,颈部肌肉僵硬,颈椎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小关节脱位(如落枕表现)。
其次,就是外感病机,受风受凉后,肺卫失宣,故出现鼻塞和鼻音重,肺气失宣,影响水液代谢,素体湿盛的,外邪会引动内湿,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停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甚至呕吐。
至于微汗后症候缓解,是因为通过微汗达到宣发卫气的目的,打开鬼门,尽快恢复肺主宣降的功能,进一步影响脾之运化,脾胃升降枢纽一旦回复正常,恶心欲吐的感觉也就逐渐缓解甚至消失。
当然,还有西药的支持疗法,换句话说,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脑缺血症状缓解,头晕目眩恶心等症候也就缓解了。
这个之所以能缓解,说明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外感所致,当然,想好的彻底一些,还是加上中药比较靠谱,如改善脑循环的葛根,养血活血的桃红四物,舒筋活络的木瓜秦艽鸡血藤,疏风散寒的羌活防风,照顾一下痰湿体质可以选平胃二陈,也可以兼顾暑湿藿朴夏苓或藿香正气打底,还可以合用泽泻汤或者五苓散,适当加一点调节气机和兼顾正气一类的,可能复发的频率可能会更低一些。
之所以可以果断给老太太使用捂汗法,
得缘于最近几天我的经历:
平素气虚怕风不敢开空调,
'整个夏天卧室都开窗“制造”穿堂风
立秋后夜间温度明显下降,
不甘舍去难得的凉爽,
连续几次夜半醒来脖子僵硬扭头受限,
自己想了应对措施并去做:
一长毛巾卷成小卷放颈部让头挨着床,
双手拇指轻轻揉按两侧风池,
差不多半小时的功夫,
颈部僵硬感消失,
晨起头活动自如。
假设揉按不缓解就立刻起床关窗背风,
并立刻饮热水或热汤达到微汗状态,
随着汗出颈部不适症状会逐渐缓解。
既然是受凉引起,
那么应对措施可以为热敷,
可以用电吹风局部热疗,
可以用艾灸,
可以羌活胜湿汤,
也可以选颈复康,
当然,
能结合平素体质和基础病辨证开方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