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达达幸福答
家长提问:
孩子不做作业就看手机,或者做一会就偷偷看一会手机。
我试过直接没收,心情好还能商量,可一遇到他哭闹,我就没辙了;
也试过和他定规则,可也总是失效,我该怎么办?
达达老师:
手机是现代人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也是亲子间矛盾的频发地。
后续我们将用一系列文章,系统的分析下这个问题。
先来总结一下,孩子玩手机不做作业
大家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被激怒,直接没收手机
看到孩子不做作业就看手机,或者做一会就偷偷看一会手机,父母生气了就直接没收,这是第一个方法。
方法二,迫于压力,无奈妥协
孩子要手机的时候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是在公共场合当众让你难堪,只能妥协把手机给他。
另一方面,太爱孩子了,孩子一撒泼一撒娇就没办法了。
方法三,给孩子设定规则,无效
一起制定的规则制度,稍遇“反抗”就妥协,甚至自己懈怠就随便破坏规则。
今天,我们先来看——
方法一:直接没收手机,可能破坏内在支持系统。
01手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重建支持体系,是我们帮助已经沉迷手机的孩子的关键。
因为对于沉迷手机或网络游戏的孩子,他的支持体系基本都在手机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网恋对象,就是支持他的人际关系;他参与的游戏或者社团就是他的情感寄托、舒缓压力的渠道。
换一句话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功能。
他在现实中没有交友的意愿、沟通的方法、学习的能力、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足够投入的兴趣爱好、在手机以外的事情上的专注感、家庭带来的情感栖息港湾等等。
而缺失的这些,他们都会通过手机或网络游戏去弥补。
02沉迷,是行为更是心理问题
我之前做的一些冬夏令营活动中,因为活动过程中会统一没收手机,这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很常见。
但对于一些有抑郁倾向,甚至是已经诊断抑郁症、双向障碍的孩子来说,就会非常难适应。
说一个在夏令营活动时的例子,有一个孩子,晚上必须要听音乐才能睡着。
没有手机音乐就会失眠,继而产生很多联想。第二天整个精神状态就会非常的差,情绪不稳定,甚至影响团队其他成员。
对这样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心理的问题,仅仅从他行为——依赖手机这一点出发,就会感到很愤怒。
这种时候,如果父母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直接没收孩子的手机。
这种“直接”给他们的感觉就会是:“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而且觉得活着就没意义了。”
这不仅仅是听起来严重,而是这一方面说明父母的情绪发作太过草率,难以自控;另一方面其实说明我们忽略孩子的内心已经很久了。
03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
部分家长可能会认为,我已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难道还不够么?
但除了物质,精神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
因为小时候没有跟父母培养出感情,为了跟父母对抗,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给他钱,但他可以吃一个月方便面,呆在家里上网。
因为在他看来,网友、游戏是让他活下去的意义。
所以,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帮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支持系统,直接拿走他的手机,是很危险的事情。
青春期大脑需要多巴胺,外在的社会功能如果没有发展出来,也就是没有学会通过健康的社会行为来获得大脑需要的“快乐满足”的方法。
比如和现实中的朋友一起运动、聊天、参加社团活动、艺术类活动等,就只能用网络上的方法来获得“快乐满足”。
比如打游戏、上网聊天、追视频追小说,类似于上瘾行为。
如果父母突然阻断这种“快乐满足”的来源,孩子就会特别不安。
而这个剥夺他“快乐来源”(手机)的人就是他的假想敌,面对“敌人”更容易爆发激烈的冲突。
他会选择很多极端的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不安,比如自残、抑郁、厌学、暴力行为等……
所以发生这些行为之前,就特别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这个情绪进行共情和觉察。
特别需要家长在家庭环境当中,去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情感寄托是什么。
04下期预告
看多了各种报道,有时候不免感叹,现在的孩子真的“太脆弱”了,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的诱惑远比我们那一辈多的多,他们其实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所以作为父母,选择“躺平”、“顺其自然”大概是不能够了,所幸我们总比孩子办法多。
但你也要相信,当我们认识到了,改变其实已经在发生了。
对于手机之类的上瘾行为,选择“直接没收”,有可能破坏孩子内在的支持系统,但我们也要看到,“没收”只是结果。
这背后更有父母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在作怪,下期我们将从【情绪】的角度具体解读。敬请期待。
【达达幸福答】来源于达达老师在咨询或课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哦。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