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周作文第137期“夏”。
“吱呀——”推开校门,默冉惊讶地发现十几个小脑袋:小石头顶着草帽,腰里别着一个竹篓,像个小渔夫;小花穿着红色凉鞋,鞋面上还有沾着露水的青草叶;刚子是短裤加背心,精神抖擞,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
“老师您看,我带了阿妈做的荷花糕!”“我查了古诗呢!”
“我爷爷酿了荷花酒,可阿爸不让我带,唉!”“我、我带了换洗的裤袜,爷爷说我不能受凉,爷爷还让我带了荷叶茶,给大家喝……”阿依小声说着,脸颊红红的,像东山顶上的霞,阿依的爷爷是村里的老中医,常教她一些草药知识。
山雾已经散去,太阳爬到山尖上,映着阳光的山坡像是孩童睁开的眼睛,亮亮的,默冉看着孩子们扬起的小脸,笑着问:“都带好水了吗?”
孩子们的水壶一阵叮当作响,孩子高喊着“带了带了”,有的举着水壶凑到默冉跟前。
默冉看到人齐了,忙喊:“同学们列队!小石头带路!”孩子们沿着蜿蜒的小路往前走,不时惊起几只鸟。默冉走在最后,偶尔让孩子们停下,问谁知道飞走的鸟儿叫什么名字,路边的树有谁认识,一路走一路欢歌笑语。
李大爷早就在荷塘边等候,远远地和默冉他们打招呼,他的皮肤是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脸被阳光映照着,朗朗笑声传到很远,他花白的胡子也跟着抖动。
十亩荷塘恰逢盛放期,荷叶挨挨挤挤,擎着无数粉色白色的荷花。晨风拂过,掀起层层绿浪,几只蜻蜓低空盘旋,一只通体发着蓝幽幽的光的蜻蜓落在一朵刚出水面的荷花上。
顺着老师的手指,大家屏住呼吸,仔细地看那只蜻蜓。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同学小声说了一句,大家七嘴八舌的接上:早有蜻蜓立上头。
默冉觉得,这才是最好的课堂啊,如何理解杨万里的《小池》,孩子们会借助真实场景跟诗作联结起来,也会理解作者以文作画的意境。她想,待会儿把孩子们带到“泉眼无声惜细流”的地方去。
阳光洒在绿绿的荷叶上,荷花迎着阳光,是那种透着光亮的红,一阵风过,摇曳生姿。
“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芳突然念道。“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会儿异口同声,惊得芦苇丛里的野鸭扑棱棱飞起,一只只蜻蜓像直升机一样升起盘旋。
李大爷笑着从斗笠中掏出几个莲蓬头,“尝尝?”孩子们争相剥食莲子,吃了一个又一个。
阿依说:“爷爷说生吃莲蓬子可以除烦、止渴、生津,就是说心烦意乱的吃了好,口渴的吃了也好。”
“熟了吃呢?”刚子别过头问。
“不想吃饭,脾胃不好的人吃了好。”阿依挺起胸脯,声音大了一些。
“阿依,你真棒,你知道这么多,像个小大夫了。”
“爷爷说的时候,我都记下来了。做小大夫,可不容易,需要学的东西可多了。”阿依笑了,看到同学们崇拜的眼神,看到老师赞叹的点头,向她竖起大拇指,阿依笼了一下头发,自豪地挺直了腰板。
李大爷撑着竹篙,邀请孩子上船,孩子又兴奋又有点小心翼翼,默冉老师护着他们,一个个跳上了木船。船身划开密密匝匝的荷叶,惊得水珠在碧玉盘上滚来滚去。小石头伸手想摘最近的荷花,差点栽进水里,被李大爷一把拎住后领:“莫急!要掐茎秆三分处……”
正午的阳光变得炙热。孩子们满载而归,船头堆着嫩莲蓬、老莲子和几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准备午餐的孩子已经垒好土灶,铁锅里炖着山鸡还有藕块,咕嘟咕嘟冒着香气。
“现在,我们来学习正念饮食。”默冉微笑着示意大家围坐成圈,带领做了几个深呼吸,看到大家情绪都平复下来,“首先,用眼睛观察食物的颜色。”孩子们低下头,看到金黄的鸡油像小太阳一样漂浮在汤面,翠绿的葱花星星点点地缀在上面。“接着,用鼻子闻一闻香气。”浓郁的肉香裹着莲藕的清甜,钻进每个人的鼻尖。“现在,慢慢咀嚼,感受味道在舌尖的变化。”
……
小石头夹起一块藕,突然说:“藕里有丝!像蜘蛛网!”细妹凑近看:“藕断丝连!”默冉趁机讲解这个成语,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汤里寻找能“丝连”的藕块。
饭后,李大爷带大家去到一个小荷塘看他踩藕:“大荷塘多是观赏荷,这里的是食用荷。你们年纪还小,使劲吃饭,使劲长个儿,明年差不多就能踩藕了。”
孩子们虽有些失望,默冉老师说,大家可以看看两处荷花有什么不同,又告诉大家,明年可以买几套他们能穿的皮裤,那样更安全些,到时候再下荷塘学着踩藕。
孩子们这才高兴起来,有的在认真地看李大爷的动作,有的在请教李大爷踩藕的技巧,细妹说:我回家查资料,学学怎么踩藕……
孩子们有些累了,默冉把他们送到村头,目送他们走远。回到学校她打开日记本,就着夕阳,写下第一句话: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