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今天原准备着手写《武夷茶王大红袍》,在翻阅两次武夷山问茶的日记时,觉得这篇可以同大家分享,请大家不吝斧正。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武夷山 多云。昨夜雨洒武夷山,地面湿滑,晨跑七公里,配速5分36秒,汗湿衣衫。餐厅饮食水煮菜、咸菜和粥,粗简清爽。宾馆步廊,丹桂香远,沁人心脾,宛如瓜挂秋枝果熟飘香。
去茶博会主馆的路上,一私家车过来搭讪,言送妻子上班回来的途中,看我们在等车,过来赚些外快,其商业意识之强正是此地人文之所在。司机姓戈,家住武夷景区,后搬迁政府补偿在武夷大道旁购别墅一栋,用于经营家族茶叶,一、二楼是店,三楼居住,装饰精美。他热情地带我们游览了位于崇阳溪旁的别墅区景观。溪水清澈,偶有竹排自远方来,轻倏而过。游客寥寥,鸟鸣溪唱,远方雾绕山腰,嬉戏依依。置此山水之间,思悠悠沧古,不觉物我相忘,来自何处兮。
时光易逝,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中,来到第十届海峡两岸的茶博会主会场。客商云集,展位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台湾展位居展馆左手,多茶点、茶饰、铁瓷器,也有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目的是促销产品;贵州茶的展厅颇具民族特色,头戴银饰的贵州妇女,或泡茶,或推销茶品,或与客户合影。五花八门,各取所需;同行者腿乏,寻一白茶展厅小憩,服务员热情介绍产品,奉上白毫银针茶汤,草木清香溢满口腔,缓缓散去,唇齿沐浴其中,尽享天地精华;泡茶者为一妙龄女子,皮肤白皙,仟巧细手,把茶艺表演的浑然天成,引无数茶商驻足品茗。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展馆有作者签名售书,一作者,偏居一隅,长相聪慧尽显,书名是什么茶叶茶馆营销策划,有客商问也是一副拯救众茶商的样子,书不厚,印刷质量装帧设计平实,这种书或许对刚入门者有益处;不远处另有一作者卖书就很有创意,与当地茶商会联合,聘一中年妇女进行宋朝抹茶的表演,并与茶商互动,让他们进行点茶交流,作者签名合影售书,这本书叫《宋茶》,讲得是宋朝开封茶事,第一作者是台湾人,第二作者是开封人王东,憨厚朴实,据他说,他们研究恢复了抹茶,并一举打败了日本里千家等茶派,无法求证真伪,觉得书印刷精美,文化含量尚厚,又比刚才那家书便宜,出资45元购签一本,另外他们还推销兔毫茶盏,吸引众人围观。
在展馆与山东济宁如是茶馆馆主相约下午一同去最美乡村坜屯问茶。坜屯村茶人张红英夫妻驱车来接我们去她家,到来时,如是茶馆主人正在盛情宴请唐兄和我享用精美午餐。福缘相依,在武夷山这块山清水秀、茶香弥漫的地方,茶缘把大家维系在一起,难怪有人说,爱茶的人平和、友善、谦容、礼让。
小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极目处茶园层层、错落有致,山如眉黛,树木流金,田园染黄,白墙灰瓦村舍散落在天地之间。绕过一条小溪,穿过一片竹林,经过百年古樟树下,来到主人家的小院。院中有树,树上布满青苔,树旁有花,花谢无痕。坐在主人家较大落地窗的会客厅里,溪流声绕过房梁在耳畔回荡,凭窗远眺,秀竹傍溪,河流潺潺,家禽悠然觅食。饮茶后在村中散步,一栋栋新房正在施工,而老屋却墙体斑驳,一红衣女子手抚老墙轻盈走过小巷,消失在薄雾濛濛里。
晚上,观《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旋转的舞台,声、光、电交相映辉,演绎古老的岩茶传说,时空交替中,观众被深深震撼。夜凉暮深,拖着疲倦,带着喜悦,在梦乡中回味这山、这水和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