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与冲突:小说的本质特征
——关于《社戏》教后的两个问题
今天来应聘的马兄借云树班上课,选定的篇目是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社戏》。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人情,所涉及的文体有小说、诗歌和散文。入选的《社戏》,编者删掉了“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经历。
马兄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设计得很精巧,通过一个人、一方土、一段情将文本有机地串了起来,向学生呈现了作者所构建的那片乐土仙境,所表现的淳朴的民俗人情。
因为今天两节课连着,马兄上完之后,我顺便问了学生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说是散文。追问理由,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说散文短,小说长;说散文语言优美,小说没那么美;说散文主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讲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说,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在此处我强调,虚构是小说的本质性特质之一。
我继续追问,《社戏》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多数说是真实的,五六个表示是虚构的。我让那五六个学生找出认为文章虚构的地方,学生列出了几点,平桥村是一个又小又穷又偏僻的地方,作者却把这个地方描写成乐土仙境,更重要的是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太完美太理想了,不像是真实的人物。
第二个问题,《社戏》在编入教材时删去了“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教材为什么删,作者为什么要写,各自有什么目的?
学生A:马老师介绍时说本单元的主题是风土人情,“我”看戏的经历与风土人情没有关系,所以删去了。
学生B:删掉的部分是一个“我”现在生活的世界,一个“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的世界;而主体部分则是乐土,是仙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对学生B进行追问,我和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与虚构的平桥村是什么关系?
学生B回答不上来,学生C补充:我与现实世界充满矛盾,而在平桥村则是和谐的。
我强调,矛盾冲突是小说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并追问C:这两个世界可能同时存在么?
学生C:不能,如果能够并存,作者就不用虚构了。
我最后总结,平桥村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完美的世界,是面对绝望的现实世界时的一种慰藉。小说的本质特征是虚构和冲突,没有这两点就不能称其为小说。因此,如果去掉《社戏》的开头部分,文章就真变成了一篇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也并无不妥。因为没有开头部分作为对照,平桥村就不再是虚构,也不构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