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读完一本书,就能基于书的内容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你却大脑一片空白,只记住了书名?
为什么你一年读了几十上百本书,依然感觉一无所获,没有让知识为自己所用?
因为你读书没有输出或者说没有高效输出。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输出才是最高的学习效率,输出是对知识的“重新结构化”,高效的输出可以掌握80%以上的原知识。
高效输出包含三部分,掌握这些内容,让你胸有成竹,言之有物,学为所用。
一、一张思维导图——胸有成竹
思维导图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概念,由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东尼•博赞创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思维工具,简单有效。
读书最终的目的在于吸收、转化、指导实践。阅读后制作一张思维导图有两个价值:
1. 把一本书的精华浓缩成一张图,方便存储、检索。
2. 有利于知识内化。
一张思维导图要包含中心图、主分支线、次分支线、关键词,色彩、图标等。至于一张完美的阅读思维导图要包含哪些部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书的基本信息
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本、阅读时间
2. 阅读的目的和目标
(1)为什么阅读这本书?(目前的困境)
(2)读完这本书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可执行,可实现)
3. 书的主要内容
(1)作者以什么样的逻辑架构全书、分哪几个部分阐述主要问题的,这就是本部分思维导图的主分支关键词。
(2) 每一个大的部分又包含哪些小的支点内容,成为级分支关键词。
(3) 以此类推,层层排开。
用什么工具制作思维导图?
(1) 手绘
这是最原始的方法,需要购买彩色画笔、做图用的本。适用于动手能力较强,艺术细胞较强的人。
(2)软件/APP
手残党的福音,现在有很多思维导图软件,包括CP端、移动端。我一直在用的是xmind。
a. 界面流畅、简洁
b. 傻瓜式操作
c. 可切换不同种类结构图。
d. 可创建文件夹,把文件分类收藏。
二、重要的观点、金句和案例——言之有物
大部分书都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精彩的故事/案例以及令人心动的句子。把这些摘抄记录下来,在与别人交谈时,写作时、演讲时等等,都可以当作非常好的素材。
有的人也有记录的习惯,不过是随手一记,工作本上有,日记本上有,电脑桌面word文档里有,手机备忘录里也有,甚至忘记了哪里还有。也从来不复习,不回看。这样的方法,就算记录了也没有太大的效果。
高效记录应该是这样的:
1. 确定一个记录的工具,纸质本或者笔记APP/软件,有且只有一个。
2. 分门别类:根据需要为要记录的内容划分出类别,比如:自我成长类,心理类,情感类,思维类,家庭关系类等。
3. 自己读到的好观点、案例、金句摘抄到相应类别下。
4. 定期翻看、回顾。
如此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满腹经纶“,分享和表达的欲望都变强烈了!
三、新的知识点/体系——学为所用
这里新的知识点,是指在自己经验外的知识,全新的领域或者全新的角度和切入点,而且对你来说很重要。这样的知识,对丰富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作用。可分为两种处理方式:
1. 属于自己正在构建的某知识体系
(1)这个知识点恰好可以补充体系的某个部分或某块内容。那么把这个知识点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完善丰富。
(2) 这个知识点与你目前体系中的某部分内容是互斥的,那么检查原点是否合理,自己的体系架构是否合理,找出处理方案。
2. 不属于任何自己正在构建的某知识体系
以此知识点为始,创建新的知识体系。
以上便是在阅读输出这块,我一直在用的且认为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论,其中涉及到的关于阅读以及构建知识体系的详细方法,在本文中不做延伸,会另写新的文章来全面分析。